這個她,是琴。
因為有鋼的琴,跟隨了她千年的名字“琴”之前被加了個字“古”,她的名字就是“古琴”了。她還有很多別致的名字:七弦琴, 綠綺,絲桐,玉徽,瑤琴,素琴。
記得多年以前,一直想學古琴,可是遍尋幾個琴行,沒有,都指著古箏,跟我說,學琴,有啊,就這個,典型的琴箏不分。萬般無奈之下,學了鋼琴,惦念在心的還是古琴。兜兜轉轉數年之后,遇見古琴,就淪陷在古琴的世界里,至今,她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分離。
古琴,首先她是件樂器,一個物件。愛戀一個物件同愛上一個人一樣,必千方百計的了解她的一切,不了解不足以愛似的。其實,無論彈不彈琴,聽個琴曲總是好的,養了神,靜了心,順便了解下千年的古琴,何樂而不為呢。
一.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其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琴與愛琴者相依相慰,度過了漫長的烽火歲月,歷經著分別悲痛,歡喜相知,死亡和離別。至今,依然被很多人,特別是讀書人所珍惜和鐘愛。
據說琴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琴就是一件廣為流傳、且為人喜愛的彈弦樂器。《詩經》中就有“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句子,據說當時的琴和瑟猶如一對孿生姐妹,形影不離,故《詩經》中又有“琴瑟友之”、“如鼓琴瑟”之類的詩句。據說,瑟有五十弦之多,李商隱有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自然是中國古代弦數最多的樂器了。可惜的是,瑟已經失傳,聽說某些地方還原了瑟,沒見過就不得而知了。
關于琴的來源,史籍上無有確切的記載,故說法不一。一說“神農作琴;一說“伏羲作琴,神農作瑟”;還有一說是“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后有“周加五弦”,“是為七弦”。……以上諸多傳說與記載,想必是后人愛琴至深而牽強附會的故事吧。雖是故事,卻可見古琴的歷史之悠遠。
在春秋時代,琴已發展成可用于獨奏的樂器,并產生了許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動人傳世的作品。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宮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琴家,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襄,師文等。孔子喜愛彈琴,曾學琴與師襄。
從目前的記載以及出土文物來看,古琴的定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過去最初的琴是這個樣子1978年湖北隨縣(今隨州)戰國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七弦琴多被認為是最早的古琴。(如下圖資料所示)
但這些出土的古琴與現在并不完全相同,她的琴體為半箱式,弦數不定,琴上無“徽”。所以許多學者對其作為古琴的前身產生質疑。如果古琴的形制在漢代以前并未定型,那么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齊,梁陵墓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如下圖),則證明古琴的形制到了魏晉時期已經和今天極為相似了。
至唐代與如今的琴一般無二。唐肅宗至德元年,唐代傳世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是“大圣遺音”琴(如下圖),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琴,沉寂一段時間。2003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布古琴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古琴迎來了新的契機。
接二連三的,各城市古琴館雨后春筍般的開起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古琴。隨著古風電視劇的拍攝,古琴作為了道具,出現在各種劇集里,美了意境,美了男女主人公,然古琴不被正確的對待,屢屢出現貽笑大方的場景,簡直令人不忍直視,欲哭無淚呀……
二.
學習知識總是有那么點枯燥嚴肅,不如看劇,戲說一下古琴在各種劇里是個啥樣子~
No.1
《神雕俠侶》,仙女一樣的姑姑,網絡上太流行的一張圖,又仙又美,可是琴頭和琴尾反了,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今兒寫文搜圖,發現一張同樣的圖,膝上的琴被P得正確擺放了,良苦用心哪。
No.2
熱劇《甄嬛傳》,火遍大江南北,多個場景的古琴,琴頭和琴尾是反的,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No.3
《錦繡未央》,這位坐在了琴的中間,時而搖頭晃腦,時而緊閉雙目,雙手彈琴如彈箏。
古琴怎么會有四手聯彈?
No.4
《花千骨》,意境美哉美哉。師徒情深,可不待這么教琴的。
No.5
《孤芳不自賞》,《醉玲瓏》,詩詩和Baby美則美矣。詩詩坐中間了,左顧右盼,眼神流離,Baby雙手柔弱無力的,琴弦松,手松,怎么彈琴?(大段的古琴彈奏,可不可以找個專業琴人替身下。)
No.6
《瑯琊榜》,宮羽姑娘坐的位置還算對,琴頭方向的琴軫不應放在桌上。
以上的圖,請看人,不看琴哦~~
以下的美圖,還有此文開篇林黛玉那張圖,琴擺放的對,人坐的也對。勞煩收藏,做手機屏保吧。
三.
忘記錯誤的,記得正確的。
所以,琴在電視劇里,不當和錯誤如下:
1.琴頭琴尾擺放反了。
(應琴頭在右,琴尾在左。)
2.琴者端坐正中央。(琴者應端坐在四五徽之間,實際位置靠右。)
3.古琴沒有四手聯彈
4.表情過于豐富。
5.彈的古琴,背景音樂是古箏或者其他樂器。
6.琴軫直接放在琴桌上。(琴軫不可放在琴桌上。
古琴是這個樣子的:
真人演示:
端莊自然,靜氣寧神,指法剛柔并濟。
(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喬珊老師)
四.
我們現代人常說的“琴棋書畫”,古人非常重視,認為可以修身養性的,且琴是文人雅士四事之首,因而琴成了是否有涵養的佐證和個體生命的精神寄托。
古人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以平其心,以暢其志”。君子座之,必左琴右書。詩詞歌賦里很多關于“琴”的佳作名篇,所以現當今來弘揚傳統文化,也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參與,正確的認識和傳承古琴文化。
琴,雖古時把她當做法器,但從來不是高處不勝寒的,需要你有緣,有心認識她,學習懂得她,你敬她一分,她必十分還你。她就在那里,風雅了千年,你見或不見,念或不念,她不聲不響,不悲不喜。
但現實的種種也不時的映入眼簾,觸動著我這顆世俗的凡心,好似聽見,琴說,你看,既然我讓你這么美,為何不好好學習,認真待我?
那個誰說,拍個劇,整個流量,有了票房,何必那么計較認真,又不是人人彈琴,人人看得懂某個場景。
其實,認真這事兒,是對自己的,不是對別人的。很多細節本來容易解決,看一本書便明白,度娘一下也好嘛。只是肯不肯的問題,一顆心而已。
其實,琴大概最想說的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若懂我,我必與你心心相應。
你可知,世間萬事一個理,認真,你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