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相信這篇《為學一首示子侄》是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
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理解了其寓意呢?理解之后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之南海”了呢?恐怕大多都停留在“欲買舟 ”的狀態吧!本文拋開原文主旨不談,且從“拖延癥”的角度來看看!
我們先來看“貧僧”的目標:欲之南海!現在看來,四川到南海,不過上千里,一日即達。但你不要忘了,故事的背景可是馬車時代!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對一個托缽沿門的窮和尚來說,千里之遙,欲之南海,可謂是癡人說夢、異想天開的計劃!因此,當“富僧”得知“貧僧”將僅恃“一瓶一缽”時立馬道出了自己的擔憂“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可見,對兩位僧人來說,“欲之南海”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既然目標對兩個人都是如此的遙不可及,那為什么“貧僧”到了而“富僧”仍未出發?是什么想法阻止了“富僧”邁出第一步?而又是什么想法支持了“貧僧”“自南海還”了呢?
“富僧”相信富貴如我、聰明如我,不動則已,一動則必達南海!我們已經知道,那個時候的條件,要想到達南海必將歷盡千辛萬苦,甚至耗盡心血也未必如愿,我們試想,“富僧”發現需要買舟,需要準備船員和隨從,需要準備隨從物品和食品,需要考慮完所有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并準備好一切應對的方案。而對準備好的出行方案,“富僧”又左不順眼,右不順眼,總感覺哪里不夠完善,哪里不夠全面,“富僧”潛意識里認為總有一個方案是完全的,是沒有漏洞的,他也無法忍受那一絲的漏洞!
在勉強認為某一個方案可行之后,“富僧”心底還是有一層擔心,萬一失敗了怎么辦?我將損失多少財產?我將怎么面對家人?怎么面對朋友?怎么面對那些知道我去南海而等著看我笑話的人?當他們得知我敗興而歸的時候會用怎樣的眼光看我?會用怎樣尖酸的話語來嘲笑我?
“富僧”害怕這次出行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他無法忍受大船擱淺后自責的痛苦,他無法原諒自己對本次出行做不到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
那既然有這么多的困難無法解決,有這么多的風險需要面對,有這么多的痛苦需要承受,那就說明這個行動計劃是不圓滿的,那既然是不圓滿的出行,“富僧”寧可選擇不出行!
我們回顧“富僧”一連串的想法和決定,不難發現,他面對無法馬上解決問題時,他通過拖延來回避自己的努力!在他無法找到萬無一失的完美方案時,他通過拖延來拒絕采取行動!甚至連臨行前的一個突然對失敗的擔心也能讓他選擇取消出行!
試想我們在準備做一件事之前是不是也這樣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呢?沒錯,這就是《拖延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的“完美主義者的拖延癥”的典型狀態!
其實,真正的完美主義者鮮有拖延,而拖延癥口中的完美主義不過是遮羞布而已!
The End
我是阿西笑風生,
希望在碼字的道路上,能與您攜手同行,
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還煩請您記得打賞、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