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時候,我和麗娜去了一趟杭州,感謝大學同學的熱情款待,在西湖的渡船上度過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我們都很喜歡的西湖,西湖十景令人流連忘返,尤其其中的三潭映月,讓我們飽攬西湖的湖光山色。古代的時候,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古人在中空的塔內點上蠟燭,燭光外透,這時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燭光,月光,湖光交相輝映,瑰麗非凡。如果不讀歷史,我一直以為三潭映月的三座塔完全只是為了增添湖上的風光,其實這三座塔是有實用功能的,當時蘇軾修這三座塔是為了標示界限和水深,也可以顯示西湖中的淤泥。一個大文豪,實在是風雅到了極致,把一個實用性的工具也造得如此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
蘇軾第一次到杭州做通判的時候是36歲,當時西湖已經被淤泥水草淤塞了十分之三;十五年后,第二次來杭州做知州的時候,西湖已經被淤塞一半了。按照這個速度,再過20年,西湖將不復存在,杭州也將成為一座廢城。
蘇軾當年非常著急,可是要想做疏浚西湖這么大的工程必須要有足夠的經費呀?經費如何向中央要呢?當時宋哲宗年幼,實際掌權的高太后。于是蘇軾上了一份奏折,列出了疏浚西湖的五大理由:
第一,西湖淤積,怕魚兒遭殃;
第二,西湖關系到造酒的水源;
第三,影響城市的飲用水供水;
第四,影響農田的水利灌溉;
第五,影響運河里的航運。
得到這筆經費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蘇軾的政治頭腦。蘇軾太了解這位高太后了,首先她是個女人,又篤信佛教,于是從意識形態上打動這位太后,那就是抓住佛教的慈悲之心,“怕魚兒遭殃”。第二點造酒和酒稅其實關系到北宋的重要經濟經濟命脈;第三點飲用水是關系到民生問題;第四點關系到了農業大計;第五點關系到交通樞紐。一份奏折分為五點,沒有任何套話、官話、哪怕涉及到意識形態,也是蜻蜓點水的說一句“怕魚兒遭殃”,足以被他打動。于是很快,太后就同意撥款1萬7千貫。如果大家有聽龍虎小軒前兩天的節目的話,大家其實還有印象,有一派歷史學家做過測算,包拯的年薪大概是2萬2千貫,折合當下人民幣1367萬,那么這個太后的1萬7千貫,就相當于今天1000萬左右。這筆錢做這么一大項工程,其實是不夠的,怎么辦?這位聰明無比、能力超群的杭州市長想到了另外兩個驚人的辦法,迅速再次為疏浚西湖籌措到一筆巨款。蘇東坡到底用了什么辦法呢?明天請聽下集——《北宋的好市長(下)》。
(歡迎關注微博&喜馬拉雅:龍虎小軒,長按二維碼關注 龍虎小軒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