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輝: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要學會“閉嘴”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暴躁、不服從管教、和父母拒絕溝通。

與其一說話就讓孩子煩,不如學學如何正確教育青春期的孩子。

一位家長來找我做心理咨詢:

孩子剛上初一,最近考試成績不太理想。

她本來想和孩子好好溝通一下,可每次孩子不是在玩手機就是在看動漫,對媽媽不理不睬。

她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直接不耐煩的敷衍回去。

家長焦慮生氣,大吼:“你還想不想上學了,就這樣渾渾噩噩到什么時候?!”

沒想到兒子一臉不屑的回答:“我想干嘛就干嘛,關你什么事!”

忍著沒有說出口的尖刻言語,家長關上門離開了。

夜里,她在臥室里崩潰大哭。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曾經乖巧可愛的孩子,突然長滿了尖刺,叛逆、固執、暴躁的將父母推開,讓人心態爆炸。

種種因為青春期導致的親子對抗,我們卻不知道怎么辦。

進一步怕傷害到孩子,退一步怕行差踏錯。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這么難以相處?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總是特別難以教育,你不知道自己說的那句話,會突然刺痛孩子,哪個動作會讓孩子勃然大怒。

他們敏感的內心、劇烈到讓人心碎又心驚。

其實,孩子也不想這樣,他們同樣很痛苦,深處動蕩中心的,正是他們自己。

敏感、沖動、危險是青春期的獨有特征。

神經科學認為,青春期孩子的腦神經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代表了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感知力。

然而大腦中負責性功能的前額葉,卻要到20歲才能發育成熟。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就好像一個炸藥桶,隨時都會被點燃,他們有點燃的火苗,卻沒有停止的能力。

孩子自尊心很強,卻又經常被誤解,一旦情緒爆發,很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只是一句簡單的話,一個莫名其妙的眼神,都足以讓他們卷起一場風暴。

青春期雖然麻煩很多,但卻是孩子成長路上必須要經歷的洗禮。

因為,在和父母背道而馳的路上,他們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邊界,成長為真正獨立的人。

所以,這條路注定是痛苦又危險的。

他們希望可以獨立,內心卻不夠成熟,容易沖動犯錯誤,面對成長的壓力,痛苦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

因此,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演員鄧超參加節目的時候,曾經說過青春期。

青春期的鄧超叛逆到令人發指:打耳釘、離家出走、奇裝異服......

他希望可以成為獨立特性的那一個,這是一種個性。

此時,他質疑大學的意義,把父母的勸告拋之腦后。

整個青春期,鄧超和父母一直是疏遠的,他喜歡和父母對抗。

但是,父親卻從不反對。

知道鄧超喜歡舞蹈,就像朋友一樣,陪著他慢慢考進了中戲。

“試試吧,萬一考上了呢?”

“要是沒考上,咱們就當來旅游了!”

父親用極大的耐心和細心,用一種軟著陸的方式,教育他追尋內心,實現夢想。

現在鄧超回頭看看,才知道父親用什么樣的態度,帶著他度過了青春期。

內心的變化,對自我的追求,像迷霧一樣,籠罩著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內心迷茫,外表叛逆,沒有方向感。

盡管他們嘲諷、不嫌棄、暴躁,會讓你痛苦。

可是,他們內心需要你的幫助,并且是全力的幫助。

前途未定,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燈塔。

青春期的孩子相互矛盾的特質、詭異多變的情緒,都讓他們暴躁而叛逆。

哪怕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可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內心發生了驚變。

重新審視和對待,才能減少沖突,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

改變溝通模式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青春期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嘮叨指責,是青春期孩子最討厭的事情。

他們急切想要獨立,又自尊心強烈,所以不要和他們較勁。

如果依然把他們當孩子,訓斥不停,或者逼孩子認錯,孩子一定會做出更叛逆的舉動。

控制情緒,說話點到為止。

尊重和理性,是走進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步。

適當方式,提升容忍度。

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的。

他們希望可以獨立,但是又需要依賴;

渴望交往,又敏感封閉;

希望自制,卻又屢次沖動。

所以,他們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

比如,封閉自己的內心,迷上某個人(早戀),著裝怪異,沮喪低沉。

這個時候,包容和接納是應對孩子的關鍵詞。

對于非原則性問題,放手讓孩子去試,哪怕明知是錯的。

孩子需要這些探索,去發現真正的自己。

作為父母,要成為很好的觀察者,看到他們內心的涌動。

如果可以,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表達對他們的欣賞和喜愛。

被喜愛和認可,是青春期孩子最在乎的事情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確實很難,因為我們很多努力都是沒有用的。

我們不甘心這樣。

然而,長大成人前的這個坎,是沒有捷徑的。

我們只能陪著他、看著他、包容他,熬過去以后,留給我們一個成熟的背影。

用理性的思維去教育孩子,帶著溫度感受,這就是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好的回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