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發現我的強迫癥沒有以前嚴重了。
比如,以前只要信息提示音一響起,我就立刻放下手頭的一切先去回復了,微信聊天頁面里的紅點點,以前就算不看也得刪了,留下的聊天窗口,絕對不能超過一個手機屏幕;現在,只在固定的時間打開微信,把重要的看了,就再也不管不顧了。
比如,以前總是動不動就拿起手機來刷屏,從最初還在學校時候刷人人網,到后來刷微博、微信朋友圈,再到之后的簡書,總喜歡把最新動態刷完,直到看到上次看過的地方,才覺得沒有錯過什么;現在,干脆直接卸載了微博,關閉了朋友圈,簡書熱門也好久不看了,時間長了,也沒覺得少了什么。
比如,以前總喜歡等到半點、整點這樣的時間才開始做一件事,至少也得是整數時間,為了所謂的儀式感,如果時間剛好是9:13、15:27啊,必須拖到9:15、15:30,才會心安理得地開始;現在,完全不在乎什么時間開始,只在乎用了多長時間完成。
再比如,以前閱讀喜歡每天至少看完一個章節,畫畫喜歡每天完成一幅作品,哪怕明明困得要死,哪怕草草了事,哪怕最終毫無樂趣,也必須死撐到底;現在,閱讀和畫畫都變得隨心所欲了,一本200多頁的書,有時能看上十幾二十天,也不覺得慢,一幅小小的彩鉛,可能需要花上一個星期,甚至更久,卻每天都很有成就感。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特別激動得跟朋友們宣布,我的強迫癥,好像被治好了。
然而,當朋友們紛紛問起原因,我仔細一想,反而羞于啟齒,好像,竟然,僅僅,是因為懶…
一直以來,工作、家庭以及8小時之外的自我提升計劃,都讓我每天過得特別忙碌,也特別充實。工作8小時,哪怕只是在不同辦公室之間傳遞資料,一般都得用上小跑,加班、開會更是習以為常的事;回家之后,有雷打不動的家人陪伴時間,還會早起準備早餐;除此之外,閱讀、寫作、畫畫、運動、微課,凡是有興趣的事,我都會積極嘗試…我凡事力求完美,我會把自己的事留到最后做,一不小心,就犧牲了睡眠時間。而現在,由于少了熬夜的資本,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快,那些強迫癥似的小習慣,開始變得無暇顧及…
收到消息第一時間打開回復?對不起,我懶得停下自己可能正如泉涌的思路,如果有急事,請電話聯系。
微信的紅點點必須消滅?對不起,消息太多,實在來不及一一處理了,反正處理了很快又會恢復如初的,不如偷個懶視而不見吧。
微博、朋友圈動態更新?對不起,想知道的消息、想關注的人,我自會主動去了解,至于其他的,錯過就算了吧,實在懶得從一堆動態中去識別真假、判斷重要性了。
總是要等到整數時間才開始?對不起,懶得去想那多余的幾分鐘應該干點什么了,萬一一不小心超過了,又會陷入新一輪的糾結,不如直接開始,倒也干脆利落,早一分鐘開始就有多一分鐘的歡喜。
閱讀畫畫都要有個象征性的結束才甘心?對不起,本來就是源于興趣的東西,不想再給自己設限了,反正日積月累,總能見收獲,我雖然走得慢,但也一直沒有停下來啊。
從來沒想過,我的強迫癥會以這么一種方式被治好,只是因為懶得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人或事上,沒想到卻起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想起之前去一個領導的辦公室,整體環境干凈整潔,然而桌上電話機線卻因為年久老化,緊緊纏繞在一起,接電話的時候只能拼命把頭湊近電話機。強迫癥的我自然不能忍受,便建議她把電話線整理一下,接電話也會方便很多。她沖我笑了笑,說,懶得管它了,不影響使用就好,反正弄好了過一會兒就自動又繞起來了。說完,就一頭扎進了各種報表之中。
后來,又去過她的辦公室幾次,干凈整潔依舊,纏繞的電話線也依舊,只是在電話機旁邊,又多了一本攤開未讀完的書,有時厚,有時薄。一問才知道,即使忙碌如她,平均一個星期竟然也能看下一兩本。她說,自從工作調動,回家時間更晚了,之前固定睡前看書的時間也因為晚歸而被一再擠壓,只能在辦公室里看一點兒是一點兒了。
我想,她一定是擠著時間來閱讀,用那些本可以用來整理電話機線的零碎時間,所謂的“懶得管”,或許只是因為,知道什么才更重要。
如今,我們說到“懶惰”,不只是兩手一攤的無所事事、事不關己的不聞不問,也不只是葛優躺、攤尸狀,更是心無旁騖的堅定和不被打擾的決心。做好自己眼下最重要的事,才是真正的勤奮,否則就只是感動了自己的白費力。
不想跟風說什么管理時間的方法,或者重要事件的排序,雖然我也一直在摸索并踐行。我只想說,懶惰治好了我的強迫癥,我感激它。同是強迫癥的你,敢不敢一起來試試?
試試偷個懶,不用事事完美,不必親力親為,不要把雞毛蒜皮當成碩大無朋;試試偷個懶,不要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沒有你,世界照樣正常運轉,這是常識,更是真理。
同樣地,你敢不敢試一試,讓自己忙到不可開交?說不定就自然而然學會了取舍,學會了偷懶,學會了規劃,也學會了自己給自己找樂子。正如失去了才知道擁有的可貴,正是因為時間太少,才開始爭分奪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