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

文/李勝梅? 圖/網絡

1. 什么是積極心理品質?

1998年,在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大會上,美國心理學會主席Seligman提出了21世紀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點,建立并推動積極心理學運動。這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次在正式場合使用積極心理學一詞。2000年1月, 塞里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米海(Criskzentmihlyi)聯名在世界著名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上發表《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正式宣告積極心理學的誕生。

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們正面積極的心理品質,使研究者從多方面探討能促進個體能產生積極狀態的各種心理因素。

到底什么是積極心理品質呢?Seligman在《積極心理學導論》中認為“Positive personal trait”由主觀幸福感、樂觀、快樂和自決等成。兩年后,他用“Positive Character”(積極品質)一詞,并認為美德和力量是個體積極品質的核心,具有緩沖器的作用,能成為戰勝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

2000年,Sligeman和Peterson等研究者們通過拜讀大量名人著作,從中歸納出兩百種人類擁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普遍著作和觀點都支持的6種美德和24種人格力量

2. 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有哪些?

在每位父母心中,都有對自己孩子的期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后擁有積極的品質。在心理所關梅林教授的課堂上,當同學們被關教授問到期待孩子的積極品質時,大家所思考出來的品質寫了一黑板。

我作為一位踐行了近五年家庭教育的媽媽,在和家長們分享育兒的理念和方法時,一開始都會引導家長們認真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現階段孩子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問題)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期待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有哪些積極品質?

在近百場的線上線下分享中,我發現第一個問題也就是孩子給我們帶來的挑戰,隨著孩子年齡段的不同而不同。例如,0-3歲很多圍繞的是孩子不好好吃飯、不睡覺、愛哭鬧、粘人等等,3-6歲孩子圍繞孩子固執、愛發脾氣、不喜歡分享、不主動交流等等,6歲以上圍繞孩子不愛寫作業、作息時間不好、玩電子產品等等。而第二個問題,家長們期待的孩子成年后具有的品質,大同小異。如:善良、愛心、智慧、堅強、陽光、溝通力強、自信、熱情、懂禮貌、自律等等。一個典型的結果,整理如下:

3. 怎樣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 ? ?

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不管孩子是怎樣的孩子,也不管孩子給家長帶來了什么挑戰。我們都對孩子充滿了期待。我們的育兒目標就可以概括為:應對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帶來的挑戰,并培養孩子我們所期待的積極心理品質。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呢?? ?

方法有很多,最關鍵的問題我們必須想清楚。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到底什么更重要?是解決當前問題重要,還是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重要?? ?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于把關注點放在當前的問題上。當孩子不吃飯時,我們就想方設法讓他好好吃頓飯。我們可能會用威脅:“你不吃飯就別想玩!” 可能會去喂孩子,還加上利誘:“吃完這碗飯,媽媽允許你吃一個棒棒糖。” 甚至可能會打罵。理由都是為了孩子好。當我們用作為家長的“特權”和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時,孩子不得不“聽話”。問題看上去是解決了,孩子把飯吃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培養到孩子任何的積極心理品質。這個問題也只是暫時解決了,埋下了更大的問題。

或許以后家長會問“我孩子六歲了,還要喂飯,怎么辦?”或許會問“我孩子不給買玩具,就不吃飯,怎么辦?” 甚至會有陽奉陰違、撒謊等問題。其實,是我們在應對孩子的問題和挑戰時,沒有想清楚這個基本的問題,喪失了一個培養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好機會。? ? ?

當我們能夠堅定的認清楚,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比解決當下問題更加重要時,我們會傾向于采取長期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為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不擇手段”。這樣,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成為了我們培養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機會”。孩子不吃飯,太好了!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讓孩子去承擔自己選擇的自然后果,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不正是培養了孩子有責任感的積極心理品質嗎?相比解決孩子一兩頓飽餓的問題,這個機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當我們能夠以終為始,就能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堅定的態度。從而采用能夠培養孩子積極品質的長期有效的育兒方法。? ? ?

(1) 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家長的示范作用。育兒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育兒,更多時候是育己的過程。“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家長扮演著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榜樣作用。一個消極悲觀的家長,無法培養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我們家長自己首先要有積極的態度和積極的品質。?

(2) 關注孩子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創始人Seligman就是在五歲女兒的一席話中如夢方醒。女兒說:“爸爸,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郁悶嗎?”? ? ?

美國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 我們的孩子可能85%是優點,15%是缺點。可是,大多數大人關注的是什么呢?當你把85%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關注15%的消極方面時,消極方面就會膨脹,而積極方面不久就會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認可并鼓勵積極的方面,消極方面就會很快消失,而積極方面就會增長到100%,因為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當你關注積極方面時,對你自己和別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3) 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孩子的錯誤,把錯誤看成培養孩子積極品質的好機會。這能夠讓我們有積極的態度去應對生活中的難題,包括孩子的“錯誤”。

(4) 和善而堅定的育兒育己。

給孩子自由,尊重孩子——和善。但又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設立界限——堅定。這是我? ? ? 們培養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原則。而很多時候,我們總難以在和善與堅定的天平上,取得那個平? ? ? 衡點。和善過了,怕縱容了孩子。堅定過了,怕控制了孩子。和善還是堅定,并不是性命攸關的? ? ? 事情,卻能決定我們養育孩子的成功與否。? ? ? ? ? ?

和善,在于對孩子情緒和行為的理解與尊重。或許,孩子的行為并不正確。但那是他的角度和看法。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首要目標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尤其如此。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歸屬感,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心態。? ? ? ? ? ?

和善不是單純指的態度和語氣,而是家長發自內心的對孩子行為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是一個人格獨立的個體,這點和大人無異。不管孩子多大,發生什么舉動,他所需要的尊重都是存在且必要的。? ? ? ? ? ?

堅定,在于對家長自己和客觀環境的尊重。幫助孩子設立規則和邊界,是我們家長的責任。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尊重是相互的,一味的滿足孩子并不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沒有界限的自由只能稱之為混亂。我們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絕大多數都是以嚴厲為主。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接觸和學習到很多先進的育兒理念。崇尚給孩子自由和愛。所以,我們這一代,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會陷入的一個誤區是給予孩子自由,卻沒有設立? ? ? 界限。也就是和善做過了,卻少有堅定的一部分。這種無原則的給予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得寸進尺,而家長身心俱疲,力不從心。尊重,應該是相互的。任何一種偏向都是不平衡的。? ? ? ? ? ?

(5)家長擁有積極的情緒,為孩子創造積極的成長環境。在以往的千人家長群體中,我有做過調研,80%以上的家長都認為阻礙他們育兒最大的問題是“情緒”。只有自己擁有積極的情? ? ? 緒,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在積極的成長環境中,才能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塞利格曼? ? 《幸福五部曲》

簡?尼爾森? 《正面管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