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被上司痛罵,心里的委屈如填空烏云滾滾,和朋友訴說,他總是那么云淡風輕,覺得不過是大題小作。
可惡的男友背著你跟別的女人調情,你找男友理論,男友一副愛理不理的死樣子。
你被父母誤會認為是不懂事的孩子,他們不知道你下班想去找閨蜜約會只是說說自己最近的壓力。
閨蜜在寫作上取得小小的成就,非常高興的告訴你這個好消息,但是你完全沒有達到和她一樣的興奮G點。
以上的種種,不過是因為:你不是我,我不是你。盡管你當成了我,我換位成你,未必相互懂各自世界的悲傷和興奮。
常常說,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是人對人心里交換體驗的過程,而做到換位思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設身處地。
設身體驗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心境,把自己當成對方體驗和思考事件的開始,過程和結果,然后緩解矛盾,增進了解,讓對方得到心理認同。所謂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每個詞語都透露著善意換位思考的光芒。
沒有錯,在生活里,換位思考是人際關系潤滑劑,但是換位思考一定會取得正向的反饋結果嗎?
得知你被上司罵,傾聽然后換位思考,可以為你打抱不平,但始終沒辦法100%還原你的感受,出軌的男友更別提換位思考,因為他根本不值得。
換位思考只是是想讓別人認可你對一些事物的膽怯,無助,自卑。之所以一部分的換位思考可以起到作用,不過是大部分的人也會有無助,悲傷,興奮,占有欲等等情感,可以感同身受。但是一小部分的換位思考不但沒有用,反而更危險。
2
記得布魯偌曾經(jīng)對以色列以及巴基斯坦,美國白人和墨西哥移民進行了人際研發(fā),研究結果表明:相對強勢的一方,經(jīng)過換位思考,能夠對弱勢群體產(chǎn)生更加積極的影響。相反,如果弱勢群體站在強勢一方考慮時,事態(tài)會變得惡化。
這個實驗結果,我非常贊同。
強勢,弱勢群體,本身存在沖突,如果進行換位思考,反倒只會加深矛盾。
比如你的老板跟你談話,作為基層員工的你,告訴自己迷茫,自己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為什么這件事情干不好等等,老板經(jīng)過換位思考,可以體會到你的不容易。但是你的老板,說他目前有多大的資金缺口,承受著來自員工,投資方,家庭等四面八方的壓力,為什么會要裁員,為什么會減少福利,需要你換位思考的時候,大部分的員工是沒辦法真正的體會到老板的難處并理解。究其原因是老板和員工在經(jīng)濟實力,背景,資源上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員工經(jīng)過換位思考后,利益受到威脅,相反對公司會有更差的印象,更有甚者,會考慮要離開這家公司以免下個月的口糧沒辦法按時到帳。
廣告的轟炸,讓我們盡力做到把需要傳達的信息傳達給用戶,卻沒有讓用戶出來表達自己的聲音,這種就是沒有真正換位把自己當成消費者,深層認知他們需要什么。
而在商業(yè)經(jīng)濟談判中,如果換位思考練得爐火純青,得出對手想要的策略,也許我們會馬上想到相應的對策,來制止讓對方成功,甚至不道德的手段。
3
那為什么你的換位思考沒有用,你的悲傷和興奮,別人根本沒有辦法100%還原?我認為起碼有2點。
第一,是不是等價的換位思考?
只有相同背景,相同的種族文化,相同價值觀的人,換位思考的意義才能最大化。
就如上述提到的老板和員工,因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和利益點完全不一樣,就沒辦法讓他們換位思考。
問題必須要解決的,如果不等價怎么辦?
那就觀點給予。讓弱勢的一方,先說話,并且給予認同,而不是采用換位思考,強勢一方讓弱勢一方感同身受自己的處境,只會越來越糟糕。
在一個團隊里,領導可以設身處地的認可你為什么這個項目需要這么長的時間,難度有多大,為什么一個文章標題需要構思1個下午,這種認同來源于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
而對于強勢的一方,讓弱勢的一方為自己設身處地,在我的觀點里,是不管用的。弱者是沒辦法通過換位思考真正了解強者的想法。本身就存在的不對等,我們沒有必要強迫來理解,賦予心理認同。只有相同經(jīng)歷,相同的職位,相同的生活和經(jīng)濟背景,這樣的等價,才能還原換位思考結果的90%。
從另外一點講,是不是結果導向型換位思考?
現(xiàn)在年輕人給年長者在公車上讓座,很普遍,但是聽過最多的解釋,便是,我希望我的父母,在外面需要座位的時候,也同樣有人讓座。
我們最終希望的結果是父母可以有好的待遇,出發(fā)點一致,就會引發(fā)更多換位思考的共鳴。《馬太福音》中提到“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就是這個例子最好的詮釋。
市場經(jīng)濟里,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商業(yè)談判,對于價格的最終確定,賣方希望以更有利益的價格賣出去,買方希望以最少的成本價獲益。但是對于真正需要這個產(chǎn)品的人來講,了解各自需要的結果,在這個目標的引導和換位下,就會出現(xiàn)必要的禮讓雙贏,商業(yè)競爭才不會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而不是一味的壓低,或者獨吞利益,最終矛盾加深,合作也會泡湯。
看過一頭豬和奶牛的故事。
一頭豬、一只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于是抱怨道:“我們經(jīng)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分我的命啊!”
因為結果導向的不一致進行換位思考也會適得其反,只有綿羊和奶牛知道豬這次的離開是永別,他們才可以真正理解豬的嚎叫。
不對等和目標不一致導致大部分的換位思考是無效的。
所以我們可以換位了解各自的悲傷,但是任何人不會100%還原和認可當時的感受,需要事先心理準備,以防落差毒上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