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70后眼中的《芳華》

元旦夜,去看了《芳華》,滿心期待用淚水祭奠一下自己的青春年華,但最終也沒哭。人說現在五年便有代溝,差了三代,70后終究無法感動于55后的芳華,看著屏幕上的生死離別,仿佛霧里看花,始終不能全情投入。

的確如片中所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芳華。

在我們18歲的時候,“百萬大裁軍”剛剛完成,大學還沒有瘋狂擴容,一場席卷中國的騷動剛剛平息。參軍在年輕人的心中根本不是最優選擇,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是父母值得夸耀的榮光。生于和平,長于和平,對戰場上的鐵血激情無從感受。那時國人的精神家園里,革命的號角聲逐漸隱去,萬元戶的點鈔聲席卷而來。金庸,瓊瑤,三毛才是九零年代的文化圖騰。

馮導說,這是一部情懷電影。我不太明白這部電影里的情懷是什么?在觀影中我總有一種撕裂感。

情懷是是那些膚白貌美大長腿的文工團女演員嗎?可這些美麗并不可愛。郝淑雯懷著高干子弟的優越感,帶頭欺負何小萍,甚至指使人當眾扒衣。明知道蕭穗子喜歡陳燦,但得知陳燦也是高干弟子時,立馬橫刀奪愛。林丁丁最大的夢想是嫁給軍隊高官做兒媳,不惜向劉峰潑臟水以自保,遠嫁澳洲富商變成肥婆。蕭穗子作為故事的講訴者,對不公也只是冷眼旁觀。甚至連何小萍都不是美的,軍裝事件中,難道她不能和林丁丁說一聲嗎?在高原上裝病,拒絕勞軍演出,無論如何是軍紀所不容的。

那名文工團男演員拒絕與何小萍伴舞,難道不知道當眾的羞辱,對一個女孩子有多么殘酷?陽光帥氣的小號手陳燦,接受了蕭穗子的金項鏈來補牙,卻還是與門當戶對的郝淑雯結了婚,后來做了官倒,扎進海南地產泡沫中撈金。男主劉峰仿佛是云端上的人物,學雷鋒標兵,戰斗英雄,卻殘缺了愛情和軀體,作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平淡的悟透人生,“言語不多,待人溫和”,總透著那么不真實。

或者說情懷是文工團中的革命友情?作為集體歧視、排斥何小萍的團體,作為一朝劉峰倒霉,就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團體,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感情。文工團解散后,便做鳥獸散,此后天各一方,少通音訊。

再或者情懷是指片中的愛情?蕭穗子的愛情隨著撕碎的紙片飄散于風中;劉峰愛林丁丁,卻為愛付出慘痛的代價,老婆也跟長途車司機跑了,我想,他最終和何小萍在一起,也不過是同病相憐,相濡以沫。

然而我終究是喜歡馮小剛電影的,也正是因為他的情懷。當張藝謀沉迷于國際范的大制作時,當陳凱歌陷入神鬼不明的巫術里,當大多數中國電影抖著小機靈,逼觀眾發笑的時候,只有馮小剛愿意與真實對話,探索人性,翻出沉重的歷史供人緬懷。從血性男兒的《集結號》,家國情懷的《一九四二》,到俠義的《老炮》,倔強的《潘金蓮》,再到這部55后的《芳華》。

片中最打動我的是那一幕月下的獨舞。何小萍身著病號服,月光如水銀般傾瀉下來,照在她光潔專注的臉上,沒有觀眾,沒有掌聲,但也沒有集體的冷眼、名利的負擔和時代的鎖鏈,她自由地獨舞于月下,沉浸在藝術的天堂。我想,那時候,她是幸福的。

或許,時代的洪流下,個體無法抵抗。在戰場上英勇如獅的劉峰,在經濟大潮中,無力抵御城管的拳腳??v然時代對他如此冷酷,但他始終不曾失去善良,與何小萍的相依為命,未嘗不是一個溫暖的結局。

最后,想起羅曼﹡羅蘭的那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還依然熱愛它”

原創搜腸刮肚,但求轉發關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