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讀了很多書,卻學不到什么東西?

幾個月前,有個不太熟的朋友找我,說:

最近想讀點書。你是不是讀了很多書?能不能介紹幾本給我?

我說,行啊。隨手列了個簡單的書單給他。

昨天晚上有事找他,末了記起這個事,問了句:上次介紹的書怎么樣?

他說:喔,我大致翻了下,感覺很多東西都是我知道的,就沒細看。

聽了這句話,我很想告訴他:

你這樣讀書,是很難學到東西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深度文章,感覺很多東西都似曾相識,甚至看到一個概念,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哪本書里出現過。

但到真正用起來時,卻又不知從何入手。

是因為書讀得太少嗎?其實不是。

很多時候,是因為你讀書的方法不對。

講一個對我觸動很大的故事。

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徐復觀,是民國著名學者熊十力的弟子。

1943年,徐復觀初次拜見熊十力時,請教熊十力應該讀什么書。熊十力告訴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

徐復觀頗為自得地說,那書早年已經讀過了。熊十力不高興了,說:「你并沒有讀懂,應該再讀?!?/p>

過了些時候,徐復觀再去看熊十力,說《讀通鑒論》已經讀完了。

熊十力問:「有點什么心得?」徐便接二連三地說出許多他不同意的地方。

熊十力未聽完便怒聲斥罵:

「你這個東西,怎么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么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比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么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徐復觀后來回憶說:這對他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恐怕對于一切聰明自負,但并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出處:周為筠《在臺灣》一書)

我想表達的是什么呢?

正確的讀書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應該去找「不知道」。

讀書的本質,是獲取新知。而聚焦于「知道」—— 你能得到什么新知呢?

你所讀到的,都是已知的東西。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但很多人卻不具備這個意識。

這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叫做:日本煮飯爺爺村嶋孟被譽為「米飯仙人」,標榜匠人精神,是否過譽了?

看到這個標題,我的第一直覺是: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是的話,這位老爺子在煮飯上有什么過人之處?

但點開問題,靠前的回答都是什么呢?

各種揶揄:

這不就是營銷嗎,就是想賣大米嘛;

坐等什么時候出「白開水之神」;

為什么沒人叫我嗑瓜子仙人;

……

更有甚者,表示:

煮個飯都能煮出花來,你們這些小資,能不能別這么崇洋媚外、自欺欺人?

這些態度,其實都可以歸為一類 —— 我把它們稱為「封閉性心態」。

什么是封閉性心態?簡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熟悉的觀念,去解釋新事物。

他們喜歡從「不同」的事物中尋求「相同」,把共性提取出來,自認為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并把一個新鮮的世界,改造成自己熟悉、穩定的世界。

與之相對的態度,我稱為「開放性心態」。

秉承開放性心態的人,會有更強的好奇心。他們的態度,是從「相同」的事物中尋找「不同」,并且去探求「不同」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邏輯和原因。

他們樂于接受一個新世界,并且把認知和解釋新世界,看作一種冒險。

封閉性心態是不是一定不好?當然不是。很多時候,它可以節省我們的認知資源,降低注意力的消耗,幫助我們把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當我們在學習新鮮事物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開放性心態。

拿前面的「米飯仙人」來說:這是不是營銷重要嗎?我關心的是,這位老爺子是不是真有過人之處?有沒有什么技巧,是平時能用起來的?

哪怕定性為一場營銷,去思考、分析一下背后的營銷技巧,也比「營銷而已,有什么好談的」好得多。

這才是學習。

無論是讀書,還是學習技能;是從信息中學習,還是從經驗中學習,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這樣的態度:

這個知識點,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能夠如何為我所用?

而不是看到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往自己熟悉的概念上面靠,告訴自己:

「這不就是xxxx嗎?」

抱著這種態度,是永遠無法得到任何新知的。

你只是在不斷強化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

為什么說「開放性心態」優于「封閉性心態」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說過,神經科學認為: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是以「概念」和「聯系」的方式,儲存在我們大腦當中的。每一個概念就是一個點,點與點之間的連線,就是概念之間的聯系。這些點和線組合起來,構成的網絡,就是我們的知識網絡。

封閉性心態,是每遇到一個新的概念,都將它拆解,用自己知識網絡中已有的概念來解釋、替代。它會不斷地強化固有的知識聯結,但并不會新增任何節點。

而開放性心態則相反。每遇到一個新的概念,哪怕暫時無法解釋,也先將它納入大腦,作為一個新的節點,再不斷嘗試將它跟固有的節點建立聯系。

它會不斷地增加新節點,擴大整張網絡的范圍。

而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告訴我們: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中的知識網絡越廣,越豐富,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舉個例子。

我大學的時候,讀過彼得·德魯克的書。那時,囫圇讀完全套,只覺得「這些不都是套話嗎?是個人都知道」。并沒有感覺到任何新意。

但當工作了幾年,了解了許多管理知識和行業積累,拓展了視野之后,重新拿起德魯克,才發現:原來自己以前根本沒有讀懂。

許多看似普通的內容,都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幾乎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獲。

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我的理解能力變強、智商提高了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我的知識網絡,被極大地拓寬了。每看到一個概念,我能夠「聯系」起來的知識大量增加,自然,獲得的收獲也就更大。

所以,為什么有些人,浸淫于某個行業、崗位太久,就很難接收新鮮事物了?原因就是:他們的知識網絡已經被固化,很難再用「開放性心態」去理解新事物。

他們更需求的,是心智的穩定性。

他們希望這個世界是熟悉的,能夠被理解。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善于學習的人,是什么樣的心態呢?他們不會拘泥于「知道」,也不會去尋求「相同」,他們樂于接受新觀點,對「不同」極其敏感。

對他們來說,新鮮感,比起穩定感,是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他們不會擔心「自己的認知被顛覆」,因為他們無時不刻都在修補和懷疑自己的認知。

說回主題。

當你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時,你腦子里想的是「很多觀點跟我一樣嘛」「這些東西我早就知道了」「沒什么特別有新意的」—— 你就要注意了。

因為,你很可能在舍本逐末。

用這樣的心態讀書,只是在浪費時間。

你除了強化對自己的認同之外,又學到了什么東西呢?

大衛·庫伯提出過一個「庫伯學習圈」。他認為,學習一個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經過這么一個循環:

具體經驗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應用于實踐

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說真正學會了這個知識點。

這就叫做「內化」。

可以看到,抱持著「我知道」這種心態的人,只達到了第一步「具體經驗」。

他們只是看到了一個概念,并把它「辨認」(figure out)了出來。并沒有真正去思考和理解。

但從「辨認」,到真正「理解并運用」,中間還有巨大的路程要走。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才能保證學到東西呢?

1. 反思

辨認知識點,是誰都會的事情。

但辨認之后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進一步去思考:這個知識點,跟我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不妨這樣問自己:

它們的表述是否一樣?

它們的推導是否一樣?

它們背后的邏輯是否一樣?

它們應用的情景是否一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都是「貼標簽」,「日常生活中,不要給人貼標簽」,和「在辦公室里,如果你很內向的話,不妨找到一項技能、一個垂直領域,把它作為你的定位,讓別人給你貼上標簽」—— 這里的兩個「貼標簽」,是同一個意思嗎?它們矛盾嗎?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問題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者明顯是不同的。

前者強調的是「不要輕率地對別人下定論」;后者強調的是「讓別人快速記住你,提高存在感」。

重視概念之間的差別,多進行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

2. 抽象概括

進行「反思」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去思考:

這兩者之間為什么會有不同?

如何概括它們?

能不能用一個更高的模型統一起來?

舉個例子:關于 Todo List 和 GTD 的工具,我試用過起碼 20 款,每一款都用了至少一個月。

為什么要試用這么多軟件呢?是每一款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嗎?不是的。

原因很簡單。只用一款軟件,我就會被這款軟件的框架限制。所以,我會不斷去發掘新軟件,尋找它們背后的邏輯,思考開發團隊的構思,并結合自己掌握的時間管理知識,去歸納、總結,抽象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時間管理體系。

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其實用什么軟件、怎么用,都已經不重要了。飛花摘葉皆可為劍,甚至用最簡單的備忘錄,也能滿足我的需求。

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3. 應用實踐

通過前面兩步,得出一個抽象模型之后,下一步,就是把這個模型,應用到實踐中。用它來理解你讀到的信息,解決你遇到的問題。

只有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你才能發現:你抽象出來的模型是否嚴謹、全面,是否有足夠的解釋力。

緊接著,再在實踐中,去積累經驗,進行反思,重新開始下一個循環。

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讓它向著更高層次伸展、蔓延。

這才是真正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快速」「高效」。

這并不是真的在學習,

只是在滿足學習的焦慮感。

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讓大腦動起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現在想太多沒用,到那時一切都有辦法面對
    淡粉和深藍閱讀 194評論 0 0
  • 發現啊,當你真的喜歡上了一個人,卻明明白白知道再不可能,最好的選擇是從此不念不擾,不悲不喜,讓時間靜靜地流淌過去,...
    沐心_TA閱讀 127評論 0 0
  • 生命因怒放而精彩,事業因需要而誕生,因需要而輝煌。成長的過程,我們會因怒放而豪邁,會因需要而成就自我。人生有幾度輝...
    強子_fa09閱讀 139評論 0 0
  • 本文參加#未完待續,就要表白# 高中對著大學有些各種各樣或美好或糟糕的期望,來到學校第一天心情也沒什么起伏波動,是...
    工管姬閱讀 13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