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樂然
“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今年初,勢頭迅猛可怕的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席卷了全中國。武漢封城,各地停工停學。病毒肆虐,摧毀的不僅是成百上千人的生命,還有我國正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而當病毒又在馬不停蹄地闖入其他各國,讓世界各地無數人們“上崗變下崗”之時,一種名為“地攤經濟”的經商模式,悄悄地在中國各大小城鎮“火”了起來。
疫情防控這個特殊的時期,經濟停滯不前,許多個體戶、小型企業倒閉,很多低收入商戶面臨失業、下崗的狀況,因疫情造成的“蝴蝶效應”越發明顯。而“地攤經濟”的出現與發展,無疑很大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就業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地攤經濟”讓許多失業者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特殊時期的工作機會,促進了社會經濟流動,有利于推動經濟復蘇,維護社會繁榮安定。李克強總理的一番親切愛語,也更大程度上將其變成了疫情時期的一抹亮色。
有支持也就自然會有質疑。產品質量的保障、售后服務,比門店經營更低的成本和門檻,和不公平競爭等等,成了“地攤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各地政府機關執法力度的把控,“一禁了之”背后“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難言之隱,也成了大眾所頗為質疑的焦點。新中國歷史并非沒有過“地攤經濟”的存在,而從曾經的輝煌到后來的禁止之間,是不容我們所忽視的問題所在。擾亂社會秩序,打擾居住生活,影響城市市容,消費雙方的安全隱患等,都是不管曾經、還是現在,都一直存在著的問題。因此“地攤經濟”被放任的同時,也應該被理性的看待。政府部門可加強監管,限制擺攤時間與區域,對經營者進行檢查和教育,可以考慮發放“經營許可證”。經營者也應增強誠信、法律意識,加強自身品德、素質修養。消費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樹立權利意識,理性消費。
雖說“地攤經濟”利弊如此,我認為其中更深遠的意義卻不僅這樣。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巨大并造成大面積停工、隔離的遠不止中國。在某些國家頻頻爆出諸如“市民為搶生存必需品大打出手”、“槍支彈藥購買率不斷上升”此類的新聞之時,我國人民卻選擇了“地攤經濟”這樣自力更生的自救方式。同樣是休業在家,同樣是缺乏收入來源,比起他國的野蠻,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素養,也在這小小的區別中一覽無余了。在全球經濟停滯甚至后退的節奏下,中華民族用自己的雙手去養活自己,同時帶動了經濟復蘇,推動了民族復興。這無疑是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
強勁的風雨不可怕,只要我們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用正確恰當的方式去操作,相信“地攤經濟”終將成為我們抗疫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麗風景,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相信中華民族的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