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歸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你會不會習慣于歸咎自己,做所謂的內(nèi)部歸因?

如果有這個習慣,那請你好好的看看這篇文章,它會告訴你其實“外部歸因”也一樣重要。

在談外部歸因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歸因是什么?

無論你察覺與否,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歸因的行為,而且通常是在沒有意識到其過程和偏差的情況進行的,歸因的目的是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進行因果解釋和推論。

換言之,我們需要對發(fā)生的事情有一個解釋,而解釋來自哪里?是否合理卻往往并不重要——這也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在這件每天我們都做的事情上,我們可能錯了很久。而且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我想通過剖析自己這件事情上的錯誤,給你啟發(fā)。


我現(xiàn)在在讀的佛學院教育質(zhì)量低下,學習資源短缺+而最可恨的一點是每天都給我們安排很多“毫無意義的重復(fù)”,因為領(lǐng)導希望借此來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方便管理。

可如此一來,我自然就沒有時間做那些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每當我在臨睡前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待辦事項沒有完成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非常的內(nèi)疚,要么覺得自己不夠努力,要么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完。

導致內(nèi)心被滿滿的罪惡感包覆,就像被一大片烏云壓著一樣,更痛苦的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解決,每天都只能在這種令人窒息的空氣中睡去。

直到后來我讀作家格威爾的《引爆點》時,格威爾提出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基本歸因錯誤:我們傾向于從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從環(huán)境一面尋找答案,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體情形和環(huán)境因素。——尤其是當別人出現(xiàn)狀況的時候。


通俗一點解釋,人往往喜歡對人不對事,不善于對事不對人。

讀完這本書后,我卻一直在想我是不是也犯了一個歸因錯誤:高估了自己對自己和環(huán)境的控制力,低估了環(huán)境對我的影響力?雖然這樣很合乎道德情操,但是明顯不符合現(xiàn)實情況啊。

有一天正在我躺在床上苦思冥想自己到底錯了沒有的時候,班主任急促的敲我門,大喊讓我快點出坡干活。

這時我卻沒有像往常一樣的煩躁不堪,而是突然頓悟一般想明白了:我效率低下,不是因為我不努力,是因為身處“監(jiān)獄”的我根本沒有條件為自己的理想努力。

拎的這一點后,我頓時神清氣爽,如釋重負。這次“頓悟”得到的收獲也正是我寫這篇原因文章的另外一個原因:我們往往莫名其妙的內(nèi)部歸因—結(jié)果則往往是冤枉自己,耽誤事情。


內(nèi)部歸因這個概念和鮮有人提起的外部歸因不一樣,這是一個被現(xiàn)代成功學經(jīng)常玩的概念:他們告訴你,你窮是因為你傻,你弱是因為你low,總而言之,一切的不幸。都是你自己的原因,和他人無關(guān)。而可憐的你還要學會在你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為你只能改變你自己。

這些話看上去的確很有道理,但如果真如他們所言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環(huán)境,那人類現(xiàn)在依然還是山頂洞人。

這里面還有一個誤區(qū):不假思索的內(nèi)部歸因會讓我們把注意力過于集中到自我。從而忽略情境的重大作用——因為與環(huán)境因素相比,我們自己的行為是最容易捕捉信息。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注意和記憶,而社會環(huán)境、社會角色、情境壓力等外部條件則難以引起注意,更加難以留下印象。

可一旦忽視了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只強調(diào)自身的原因。雖然我們的問題依然可以輕松得到解釋,但卻難以得到解決——因為找到真正的原因,永遠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開始。


那么怎么判斷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是否需要外部歸因呢?其實只需要思考幾件事情,比如:大多數(shù)人在同樣情境下會不會做出同樣的反應(yīng)?

我之所以如釋重負就是因為我敢斷言:大多數(shù)人處于我的情況下,都不會比我把時間利用得更好,做出更多事情。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為一些遺憾內(nèi)疚的話,不妨想一想,別人處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他是否能令這件事情有更好的轉(zhuǎn)機呢?

如果沒有,那就請你對自己溫柔一點。如果有,一定要想一想。為什么?

第一種情況你需要放松對自己的責備,好好外部歸因一下。而后者就需要用到內(nèi)部歸因了,但就算要內(nèi)部歸因,也請注意要歸因到自己身上可控的部分——是努力不夠,而非能力不夠。是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條件,而不是自己沒有條件。(為什么要這么做,我下面會講。)



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寫了這么多,我既沒有去反對內(nèi)部歸因。也沒有去吹捧外部歸因。其實我只要在強調(diào)一點:我們千萬千萬不要“盲目歸因”。

因為很多如我一樣內(nèi)向的人通常會毫無原因的認為錯在自己,就像很多腦殘的盧瑟毫無原因的認為錯在別人一樣。這兩種歸因一個可怕一個可恨,可同樣都是盲目的。

為了避免盲目歸因,我們知道:內(nèi)部歸因和外歸因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歸因能不能為自己帶來改善和進步?

如果你的歸因風格傾向于把原因推到那些你不能改變的事情上,那么你這種歸因真的會令你很痛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內(nèi)部歸因都能為你帶來改變,比如我們常用的:性格不好,能力不夠,甚至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等等。

也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原因都不能被改變:惡友、爛學校、萬事不關(guān)心的老師。要知道從來沒有哪一種好環(huán)境是主動送上門來的。好環(huán)境都是我們不斷朝著好的方向塑造出來的,在被塑造之前,它們往往是“不那么好的環(huán)境”。

把責任推給這些能夠被改造的因素一定會激勵我們進步。而當我們把責任推給不能被自己改變的因素時,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在逃避——尤其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歸因的時候。

做失敗歸因時,如果你選擇這些你無能為力的原因,那就等于你默認了下一次失敗。
從某種意義上講,歸因是認知假設(shè)和行為之間的橋梁,歸因的方向,往往就是行為的方向。因此,假如你的行為出了問題,不妨檢查一下你的歸因是不是出現(xiàn)了什么偏差。

除了選擇能為自己帶來改變的歸因方式以及多思考以大多數(shù)人在同一背景下反應(yīng)是否一致之外,還有三招能讓我們的歸因更加準確。

(一)看選擇權(quán)。

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于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就應(yīng)該考慮一部分歸因于外部因素。千萬記住一點:無論結(jié)果好壞,都要以此為準則。

(二)考慮自己有沒有被立場影響

一件事情,不同立場和動機的人會的出截然不同的歸因推論。——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這也是'歸因偏差的主要來源。因為背景不同,每個人身處位置和環(huán)境提供的的“歸因暗示也不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是“歸因”不由己的。

(三)不要尋找想要的原因,也不要滿足于想當然以為的原因,保持客觀,尋找真正需要解決的原因。

就像上佛學院在學習上反而效率低這件事情:我想要的原因是希望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不夠努力,從而使這個問題還有轉(zhuǎn)機,而我一個同學想要的原因,是環(huán)境太逼迫了,和自己沒有完全一點關(guān)系——哪怕他大多數(shù)的痛苦都來源于不上課而導致被老師罵。

我倆追求的都是我倆想要的原因——這也叫自利歸因偏差,因為這種歸因方法對我們有利。

但這不是我倆真正需要的原因——因為這種歸因無法為我們帶來改變。

這種歸因之所以能夠忽悠住我倆,是因為它們是我倆想當然得出來的原因,而不是我們客觀分析尋找出來的原因——在想當然的狀態(tài)下,我倆的智商幾乎為零。

所以我們在歸因時,一定要保持客觀理智,千萬要分清楚哪些是間接影響,導火索,哪些因素又是直接原因,核心原因。

只要你把這里面的次序拎清楚了,就不難把一件事情分析的客觀理性,找出對自己需要解決的那個“第一因”


其實歸因這件事情說破大天也就是:尋找我們最合適最需要的答案。

可是,雖然你的大腦很想要一個歸因答案,但你的理智千萬不要輕松的隨便認可一個歸因答案,我當然知道你很聰明,但也還是請你不要輕易認可自己已經(jīng)得到的歸因答案,一定要多檢測一下這個歸因答案——因為未經(jīng)檢測的歸因往往是幼稚的歸因。而幼稚的歸因往往伴隨著錯誤的行動,錯誤的行動則往往伴隨著失敗的結(jié)果。

這個必須倒過來的話就是:能經(jīng)過檢測的歸因就是合理的歸因。而合理的歸因往往伴隨著合理的行動,合理的行動則往往伴隨著成功的結(jié)果。

當然啦,理性分析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絕不存在內(nèi)部歸因就是最合理的歸因這一種荒謬的歸因謬誤。

而你今后應(yīng)該怎么做歸因,難道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走過昨天,看看四周,那一雙雙冷漠的眼,發(fā)射的是懷疑的心態(tài)。聆聽那來自陌生人的語言,無情的諷刺都在四處閃爍,都在蔑視...
    阿貍?cè)罩?/span>閱讀 357評論 0 1
  • 陽光很好,微風不燥,愿每一段感情,都被溫柔相待。我知道我是真的愛你。
    忘塵魚閱讀 195評論 0 0
  • 沒有任何人能夠像父母一樣對待你 朋友 戀人 也不行 往往在你最無助的時候 想找個 能夠休憩的港灣 家便成了你最后的...
    朕藥沐浴乳閱讀 213評論 0 0
  • 靈魂本是一個國度的 思想?yún)s游走在不同的世界 這么近 那么遠 幾乎很多人都會體會到 人都說有緣的人多遠都會碰面 無緣...
    偽不期而遇閱讀 35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