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見了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鼓足勇氣和他聊了很久,交流了一些問題,溝通了孩子面臨學業(yè)選擇時的困惑,他分享了自己在面臨較大選擇時的做法:去充分傾聽不同人的觀點和建議,讓自己格局和信息面打開,從而更有利于自己做出符合自己長期或短期務實的選擇。
他說:做人要學會打破自我封閉,積極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真實的人際交往活動。因為社會就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經過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組成的,離開了人也就沒有了整個社會網絡;如果脫離了社會這個網絡,單個的人自然也將會一事無成。
其實我是一個膽怯內向容易害羞的人,我不喜歡不習慣,再說真誠點,我不太會和別人交流,特別是明顯就不是一個層次的人,總是會拘束拘謹,總是給自己找借口:不打擾別人也是一種美德,我只注重從他們身上默默學習就夠了,為什么要再去給當事人交流呢?這不是一種阿諛奉承嗎?我才不屑于這樣做呢……
近來,通過多方的學習和實踐,我越來越覺得多和不同層次的人交流,對自己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幫助我們更多方位地了解世界動態(tài),豐富我們的認知世界,改變我們的一些定勢思維……
要知道:個人的見解總是片面的,而交流過后,見解會變得不一樣。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教師而言,我們更不能做思想的井底之蛙,守在自己的井底只看到眼前的這個世界,而要和教育學生一樣要求自己:打開自己的格局,兼收并蓄,讓自己的井底注滿水。只有這樣,自己這個井底之蛙,才能打開井底之窗,真正跳出局限自己的圈子,融入生活的海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