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組心得
最近,讀了《學習的本質》這一本書,感覺對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雖然自己畢業以后會選擇走上教師崗位,但是說實話,對于如何有效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卻毫無頭緒,讀了這本書之后,感覺對自己有了一些指導,讓自己對于學生有了一些更全面的認識。
? ? ? ?作為曾經的差生,本書作者安德烈〃焦爾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他讓我們看到學習是一個復雜過程,常常充滿沖突,需要打破我們頭腦中固有的概念。學習的本質是自我更新。真正的學習是自愿、主動、充滿渴望的,而一切被迫的學習將引發抱怨、逆反、痛苦、低效等厭學情緒。要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 ? ? ?首先,要更正我們以往的對于學習的看法。學習是人在學習和生活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學習不是一種簡單機械的記錄,不是信息和資料的簡單堆砌。真正的學習是對所接觸信息的“煉制”,然后將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識網絡中,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順利提取。學習是一項復雜的活動,一次成功的學習需要經過觸發、過濾、煉制、吸收、提取等過程。總之,“告訴”不是“教學”,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學習的本質,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 ? ? ?其次,要充分理解“先有概念”,先有概念不是任意現實的簡單映象,它并非直接來源于學校,也并非只和涉及的知識相關,而是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在和即時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形成,每個人從自身觀察、自身經驗、與他人以及客體的關系出發,建立“個人的世界觀”,學生的情感記憶或社會記憶在其中占有決定性地位。教師要明白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學習者掌握的先有概念決定著他的學習。他將根據過往經驗來闡釋外部信息,以此形成自己的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先有概念中播下質疑的種子,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永遠是不完整的,永遠存在缺陷。這樣在遇到新的信息時,學生就不會因為偏見而盲目地過濾掉重要的知識內容了。
? ? ? ?再次,要注重學習的動機,人們只有在對某個信息有所期待時才聽得進它。所以教師再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的動機,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
? ? ? ?最后,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整體性。碎片化的信息,缺少情境的孤立信息,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而且常會引起錯誤理解。梳理知識,建立框架,填充修正,形成較完整的系統,將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 ? ? ?總之,通過對于這本書的閱讀,讓我明白,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發揮學習的本質,促進學生的學習。
個人心得:李超?
? ? ? ?通過閱讀《學習的本質》這本書,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解學習者是一切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出發點。” 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教育者應該在教育的這個過程中始終以學習者為主,了解學習者的所具備的先有概念。只有教育者在了解了學習者的先有概念之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去因材施教。先有概念能幫助學習者學習新的概念,但是同時當新的概念與先有概念的認知產生對抗的時候,先有概念會抗拒認同新的概念。作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掌握學生所具有的先有概念,利用學生的先有概念促進學生對于新的概念的認知,如果先有概念與新的概念有沖突時,我們應該明白“學習者并不是隨隨便便地煉制一個知識,他決定著自己的學習過程。只有當一個知識對他來說具有意義時,他才會去獲取它,進而改變自己的表征系統。”如何讓學習者學習的新知識對他產生意義,就需要教師提出要求,讓知識變為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或者能實實在在的應用于生活的知識。在我看來,這種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的能力,能實實在在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是一件艱難而復雜的事情,只有有了內在驅動力(興趣)那才有可能保持學習的熱情,也才有學習的動力。
? ? ? ?所以說,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先有概念”,并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先有概念進行因材施教,同時要把握學生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把握學習的本質,促進學生的學習。
個人心得:?張欣萌?
? ? ? ?關于這本書我主要總結了第三部分的內容:學習是基于背景的,學習者現有的知識框架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有很大的影響。了解學習者的背景,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更好的幫助學習者掌握所學的知識。學習的路徑是曲線波動的。不會存在直線趨近的學習路徑,學習的過程是在矛盾沖突中進行的。學習是對原有知識框架的改寫,而不是簡單疊加。學習的本質是改變原有知識框架,這種改變可能是對原有知識點的顛覆,也有可能是對知識點進行修正,深刻的學習會影響學習者的整個知識框架和思維框架,只有對原有知識結構進行挑戰,引發沖突、矛盾、質疑,思考然后接受才能完成真正的學習。也就是在改變知識結構的同時,創造出了新的知識結構,成為學習者下一次學習的基礎,這種學習才是有意義的。而且知識的產生、積累以至普及,經歷了艱苦的過程,但是教師意圖在短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是不現實的,最起碼要讓學生經歷一些知識創造、傳播的情景,他們才可能真正理解知識。讓學生最大限度自由的思考、保持好奇心,是學習最根本的動力。而從我們每個人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我們只會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強化我們原有信念的東西,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但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東西,也就不存在學習這個概念了,我們要克服的就是這種對原有知識的依賴性,不能因為過去很輕松熟悉就不往前走。這就意味著我們只有借助自己的概念才能學習,但同時,這些概念必須被改變。原有的概念通過學習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