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少的不僅僅是年味兒,而是……

我們少的不僅僅是年味兒,而是……

作者|予墨?

今天看到一個帖子,意思是說:好想回到小時候再過一次春節。

小時候過年是怎樣的?

大人小孩都盼著過年,節日氣氛特濃厚。因為過年可以買新衣服,過年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大人也不用干活,父親在過年前十天就忙著寫對聯,置辦各種年貨,母親忙著做新鞋,奶奶忙著剪窗花。

作為小孩的我們,最期待的就是今年能買什么新衣服、新鞋子,壓歲錢可以收多少?一套幾十塊錢的衣服足以讓我們高興大半年。不知多少次從衣柜里偷偷的拿出來試穿,初一的前一天晚上抱著新衣服興奮地大半夜睡不著覺。

我記得,當時家里沒有電視機,看不了春晚,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聽爺爺講故事,打牌,玩游戲,一直到大半夜。最期待的就是這頓年夜飯,因為這真的是一年當中吃的最好、也是最開心的一頓飯。

網絡時代的今天,電視,電腦,手機都可以看春晚,反而覺得沒意思,甚至是看著看著就睡著了,年夜飯?得了吧,很多人幾乎每天都吃。壓歲錢?搶紅包的錢比這多多了。

大年初一,小孩總是開心的穿上新衣服,迫不及待的拿出自己珍貴的竄天猴、摔炮、擦炮、等各種東西,到田間地頭想盡各種花樣去放。

那時候的爆竹是小朋友們的寶貝,如果能有人肯將自己的擦炮分給你半盒,那恨不得跪下來梆梆磕頭。特別是到了十五要放煙花時,小伙伴們提前打聽哪家的煙花最多,然后當天晚上轉著去看,要是能有機會放一下,更是能激動一晚上。

如今,只要高興,隨時可以去買衣服,雞鴨魚肉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但反而村里變得冷冷清清,大家都蜷縮在家里玩手機,打麻將,母親一次一次把熱好的飯菜再端下飯桌,自己也不吃一口,這樣的年不再令人期待。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過的貌似不是年,而是寂寞。

每到年底,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過年太沒意思了;如果可以我寧愿不過年;還不如繼續上班呢。

有人說,是我們長大了,越來越忙了,所以年味才會越來越淡了。

我覺得是我們少了期待,少了儀式感,少了和身邊人的聯系。

什么是儀式感?就像法國童話小說《小王子》中狐貍說的那樣,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是啊,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是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

就像吃早餐,你可以在上班的路上買兩個天津狗不理包子來解決,也可以早起慢慢準備,煎一個荷包蛋,再配上精心挑選的水果來做拼盤。像《蒂凡尼的早餐》里的那樣,赫本身穿小黑裙,優雅地吃著可頌的樣子,真美!

它也像愛情,不管是情人節,還是紀念日,你都可以提前一個月精心去準備一份浪漫的禮物,不一定很貴,足以讓她充滿期待和感動。

這些儀式讓我們在剩下的三百多天里有東西可以回味,想想就可以開心。

儀式感不是做作,不是俗氣,是平淡生活里總要有的調味品,留一個儀式的時間感受日常里的珍貴。

期待,就像每個女人希望可以遇上白馬王子,也像每個小孩希望第二天天亮可以在襪子里看到圣誕禮物。?

期待穿新衣,拿壓歲錢。

學生們期待假期,可以放肆的玩耍。

在家中的婦女們期待丈夫回家。在外工作的男人們帶著一年的收入,期待回家與老婆孩子團聚。

現在呢?小孩隨時都有新衣服穿,也不愁零花錢。學生們不再以學習為重,上學放假照樣玩,甚至平時還能出國。

我們期待回家,也害怕回家,因為回家之后,總有無數的問題在等著我們:

有女朋友了沒有?結婚了沒有?買車了嗎?買房了嗎?小孩在哪個學校上學??

這樣的年味,不僅僅是一種不得不走的形式,更變成了一種利益的驅動。

更讓人擔憂的是,我們似乎正在和身邊的人脫離關系。

每次回家,總有或多或少的傷感,尤其是看到老一輩人看我們逐漸成長后的欣喜眼神,他們會緊握著我們的雙手,言語不清、反反復復的叮囑我們,我就會感到非常難受。

我知道,這次和他們見面,說不定就是最后一面,因為平時打電話給父母,他們總會有意無意的說誰誰誰又去世了。

現在的我們很少回家,就算回家也很少出門,就算出門也是游走在各種朋友之間的聚會中,之間不是互相攀比,就是互相吹捧。

我們很少知道村里誰家的娃叫什么,幾歲,念幾年級。也很少知道哪家的長輩是否健在,身體怎樣,我們留給他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小時候的記憶。

他們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我們對他們來說也一樣陌生。

這種上下斷層的聯系,似乎正在蠶食著老一輩們用血肉與筋骨建立起來的感情和親情。在老一輩們那中樸實無華的精神面前,我們這一輩之間充滿利益與世俗的親情簡直不值一提。

這或許才是年味逐漸變淡的原因,因為我們少了傳承,少了寄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