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死后有知,還是無知?
? ? ?孔子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
? ? ? 孔子為什么不說死呢?
? "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孔子擔心自己輕易說出口,會帶來對仁愛道德不利的后果。因為孔子是君子他是不會說假話的,但真話也只說了一半。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其中苦心豈能盡言。
??????孔子不思考死嗎?
????? 孔子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抱負,周游列國、懷才不遇、累累如喪家狗。即使他不因內心焦慮而懷疑人生,但又如何應對被他人質疑的人生呢?
? ? ? ? 他講天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說明他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所以,孔子對生命的認識是超越了生死的。孔子的教化以人道為主,死是超越人道的話題。所以,他的態度是存而不論,其結果導致中國傳統的讀書人對死亡諱莫如深。傳統的入世精神沒有死亡的話題,也沒有死亡的藝術。
? ? ? ?現在大家都可以毫無忌諱地公開談死:人活著就是去死,把每一天當做最后一天活,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可以不顧一切的往前跑,跑得越快越好,越遠越好。那些跑得慢停下來的人呢? 管不了。這一路沒有終點,我只想最先欣賞前方的美景,呼吸最鮮的空氣,這是我跑的快感和意義。我管不了別人,我只需要管好我自己。向死而生,也許就是現代人的入世精神了。
??????但無論“向死而生”還是“向生而生”都是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你可以認為他說的醍醐灌頂,也可以認為他簡直胡說八道,甚至你聽完后不發一言抱著與我何干的態度,該干嘛干嘛,又或者你懶得去過腦,只是無心走過一道門,透過一扇窗順眼瞧了一瞧。
? ? ? ?在不同個人價值觀體現下,活著的狀態中,有一種狀態是絕望的:至親、愛人、朋友,紛紛在你活著的故事里死去。這也許叫隨死而生或伴死而活。
? ? ? ? 對于這樣一種狀態的體悟,作家余華是這樣說得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 ? ?寫到這里,按照我行文的邏輯(尿性),該談一下,我思考“死”的經歷了。
?????? 那晚一定是在夏天,不是冬天。冬天雖然寒冷,用熱水剛溫暖了的手腳一躲進冰冷的被窩也會凍得人瑟瑟發抖,但是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兩層厚重的棉被僅僅包裹著身體,讓內心又感到,有所依賴的安全感。我甚至會全身蜷曲在被子里,然后再打開一個視角,以此來窺探夜的神秘,聽聽夜的寧靜。又緊張又充滿某種期待,來來回回之間,不知不覺,心安入眠。
? ? ? ?到了夏天,棉被換成了單薄的小鋪蓋,房間內悶熱難耐,只好將手腳裸露在外。于是內心失去了,因為包裹著身體的厚重棉被所帶來的依賴感。有一日入夜,我睡不著又感到緊張不安,只要一睜開眼,全是黑壓壓一片,床邊吱吱作響的電風扇也打破了夜的寧靜,一股詭異的氣息在向我涌來。我閉上眼,不敢再看,恐懼 ,焦慮 ......我再也不能以窺探的方式游戲黑漆的夜晚。
? ? ? "人是要死的。"
? ? ? 有個聲音對自己說。
? ??? “人是要死的......”
??????我感到靈魂被抽空 身體墜入無邊的深淵。
? ??? “人是要死的,我知道。”
??????“死后又是什么狀態?”
??????我驚出了一身冷汗,毛骨悚然!
??????我無力地抬一抬手,動一動腳,證明我是生的狀態。但是無法預知死的狀態,開始讓我懷疑到此刻我生的狀態的真實性。
????? 這是一個十一二歲男孩直面死亡的感受,今晚他能否心安入眠?
????? “ XXX死不死?"
????? “要死!"
?????“他怕不怕?"
??? ?“當然怕。雖然他們是家喻戶曉的偶像明星,但是他們和我一樣,都要死.....”
????? 以這樣的邏輯可以舉出無窮無盡的例子。 我越想越是通泰,越想越是困乏,慢慢魂歸入體,心安入眠 。小小的我,就以這樣荒誕的思維,打發走死亡的光臨。
? ? ? ?直到現在,每每生活中遇到過不去的坎,而心慌意亂、不能自拔時候,都會有個聲音在提醒我,人是要死的。人是要死的,活著就要心安,這是思考死亡,帶給我活著的基本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