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里的大世界——讀《文具圣經》

說起文具,是現代人最熟悉不過的了。文具可謂包羅萬象,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造型奇巧別致,取材新穎各異。文具在工藝品中雖然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窮工極巧,考工考史,源遠流長。它們從古至今互相影響、互為促進;它們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由實用品變為精美的藝術品;它們在各個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并且出現諸多精美絕倫的曠世佳作,光耀古今。《文具圣經》精心挑選世界500件經典文具逸品,從經典到流行、從入門級到殿堂級,分門別類展現文具世界的美好;更邀多位收藏家與設計師,暢談文具文化與歷史,描繪出一張文具藏寶圖,搜出內心最美好的渴望。

在《文具圣經》里,編者將文具分為書寫工具、筆記本、信箋專用、儀器工具、收納用具等五大類,不僅講述了這些文具的而歷史發展,還介紹了很多趣味知識和暢銷品牌。說起文具的發展史,簡直堪稱人類文明的進步史。人類是如何發明文具,而文具是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的呢?

——以自然為載體的原始時期

遠古時期,在人類發明文字之前,人類文明的傳播,大多依靠口口相傳、結繩記事,以及包括文字、圖像、雕塑在內的文藝作品。比如: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手洞里,用顏料留下的林林總總的圖畫和手印,證明了7000多年前狩獵采集部落的存在;美國裘達庫拉的巖石雕刻,布滿了令人費解的符號和象征,留下了3000多年前切羅基族人的印記;美國印第安人的巨型木雕圖騰柱,展示了1500多年前特色的部落文化。由此可見,這段時間的載體大部分是自然界的巖石與山洞,而記錄、傳達信息的工具則是肢體、木棍、石器等。這也是文具的雛形。

——以動物和土地制品為載體的蠻荒時期

隨著語言交流的日益深化,逐漸產生了相對固定的文字,比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等。比如古人使用堅硬的工具在泥板或石板上刻字,著名的漢莫拉比法典就是杰出的代表。中國早期的人類更擅長使用動物皮毛作為介質,最知名的代表就是甲骨文。由此可見,這段時間的載體就是相對堅硬,既能保存又方便取用的動物和石頭、泥板等土地制品,負責記錄的工具就是鋒利的刻刀。以上階段由于存儲介質的不可涂改性,橡皮、涂改液的文具也不復存在。

——以紙筆為載體的文明時期

公元前8世紀,甘肅出土的紙片上就寫滿了文字。之后蔡倫又將印刷術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使得文化傳播的載體相對固定起來。原材料也從廢布、秸稈到木材轉變,工藝也越來越復雜、專業,紙張質量也變得越來越精細。隨著載體的不斷進步,人類考慮到傳播的便捷性和便攜性,于是采用了獸皮、絲綢、竹簡等作為載體,進而又推動了記錄工具的進步,萬能的中國人發明了毛筆;古希臘和古羅馬在木板面上涂蠟,然后用鐵棒在蠟面上劃寫;古代埃及和波斯將蘆葦稈削尖當筆使用,歐美人則使用鵝毛筆。再之后,歐洲人發明了鉛筆、鋼筆、圓珠筆、簽字筆等等。由此可見,這段時間的載體基本以紙張為主,記錄的工具也隨之多樣化。由于載體和記錄工具的大幅躍遷,文化的傳播空前劇烈,各種文明互相碰撞交織,構成了人類多彩的文明世界。

——以數字為載體的科技時期

隨著第一部計算機的誕生,標準著人類文明傳播大繁榮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以其超凡的連接性,將世界各國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類緊緊相連。1956年IBM研發的全球第一個硬盤RAMAC僅有5M字節,相當于兩個冰箱大小,體重超過1噸。1979年希捷科技生產了第一個硬盤。發展到現在,存儲容量幾乎沒有上限。研究人員正在研發納米計算機,生產一種稱為量子比特的介質,能在單個原子上存儲無限的信息。互聯互通的網絡更激發了文化傳播的動力,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已經出現全球化的特點,交流的寬度和深度更加廣泛。由此可見,這段時間的載體基本以數字化為主的晶體管、硬盤以及萬物互通的互聯網為主,記錄的工具更加多樣化,鍵盤、鼠標逐漸成為主流。

現代上班族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在辦公室里度過,長期處于快節奏與強競爭的高壓狀態下,而辦公文具幾乎天天必需接觸的產品,人們與之打交道的時間甚至比與人更多。人們渴望工作環境能給心理上帶來放松,甚至是愉悅與享受。因而產品設計師越來越重視辦公文具對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考慮,辦公文具的情趣化設計也成為一種必然。那么去哪里可以淘到令人賞心悅目又實惠耐用的文具呢?《文具圣經》為讀者介紹了全球數十家獨具特色的文具店,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逛一逛哦!

文具歷史悠久,只需要重新調整,重新定義自己的用途,就會得到更大更廣闊的發展。歷史永遠也不會拋棄這些曾經輝煌過的文具,因為文具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人類文明的拐杖,支撐著文明不斷發展進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