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的名義

最近比較熱鬧的一個話題就是,陪讀媽媽的辛酸。當媽的辛苦,陪寫作業的媽媽就更悲催,面對一錯再錯,一臉懵逼的娃,分分鐘想撕書,想抽娃,甚至血壓上升,原地爆炸!有的網友戲說,命重要,還是先保命,作業什么的,隨他去吧。這是目前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撇去教育制度本身的問題不說,單從家長陪讀、陪練上可以看出,現在的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太過于參與其中。他們希望給孩子選好的興趣班,希望子女考試名列前茅;他們不能容忍孩子錯誤頻出,不能容忍孩子拖拖拉拉;孩子左一句“我的作業我做主!”,娘親右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給我坐好!好好寫字!認真看書!”,最終家里雞飛狗跳,甚至上演家庭暴力,兩敗俱傷。

鄰居小L和我比較熟絡,講了她父母的故事。她說,由于父母夫妻感情不和,早年母親選擇外出打工,由于頗有幾分容貌,身邊不乏追求者,甚至有條件很好的。她卻抱著為了子女好,不能讓子女因父母離婚產生心理陰影的想法,一直將處于僵局的婚姻“維持”至今。長期的兩地分居,婚姻早已名存實亡,雙方也沒了相互的信任,互相猜忌,相互揭短。所以,在小L的印象中,她過去的家庭生活,除了見不到父親,或見不到母親外,就是冷言冷語,或者相互責備、辱罵,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小L的成績不滿意,或者與母親之間有了矛盾,母親就會翻出多年的賬本,歷述當年如何為了兒女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含辛茹苦把他們拉扯大的苦難經,一句“我當年那么辛苦都是為了你,你現在這樣報答我”讓小L無言以對,甚至倍感壓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小L的經歷:

小時候你不喜歡吃某一樣食物時,父母苦口婆心從旁威逼利誘,曰:吃點嘛,吃了對你身體有好處!

高考選擇志愿時,父母跟你一起研究報考指南,選定熱門專業,可能你不喜歡,但他們堅持報考,曰:我這是為你好,以后你就知道了。

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如果沒對象,肯定少不了父母的念叨,甚至已經著手給你物色相親對象。如果有對象,但父母不滿意,可能父母會給些“建議”,美其名曰:我這是為你好,以后你就知道了。

好不容易和自己滿意父母也滿意的對象結婚了,父母又來了,啥時候要小孩?如果你說你打算過幾年再考慮,他們又會說:趁我們年輕,早點生,還可以幫你們一把。以后你就知道了,我這都是為你好!

好了,生了小孩,你以為你就此安靜了嗎?不,他們會再問你,什么時候考慮二胎?怎么?不生了?現在一個小孩多孤單呀?以后你們老了,小孩壓力多大呀!什么?還考慮考慮?別考慮了,我都是為你們好……

為人父母,永遠有操不完的心。他們總想給孩子最大的幫助,讓他們的人生路走得平坦些、順利些,希望他們曾經吃過的苦頭,不要再在子女身上重演。同樣的,我們常常也會將這種情感帶給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自己認為好的,于對方一定也是好的,對方一定會欣然接受并心存感激的。

你認為這就是愛,對嗎?

然而這種愛,卻讓人感到窒息。我們往往以愛的名義,為別人做好規劃,抱著“都是為你好”的初衷,替他人做各種選擇,甚至在幫別人做選擇的時候,會抱著“付出總會有回報”的心理,希望對方能以好的結局報恩于你,或者起碼心存感激。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這是他/她想要的嗎?

每個人的路,需要自己去走,自己選擇想走的路,一往無前,碰壁了,重新走,才知道人生的不容易,才更懂得珍惜,他的人生也因此更精彩。我們需要的是指點迷津的人,在人生岔道口可以指引前進方向的人,而這樣的人,一定不會過多干涉,會懂得尊重對方的意愿,讓對方發自內心的做出自己的選擇,懂得什么是真正“為你好”的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