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初次看見這個題目會奇怪這句話的意思,四海之內皆我媽難道是說我的母親這么厲害,以至于會出現在何處?
其實并不是,這是對于有“巨嬰心理”的人的一種描述。
什么叫巨嬰心理,這樣給出一個名詞或許太過于抽象,但是如果描述一下具體內容,大家應該都會熟悉。甚至還會發現自己身邊就存在這樣的人。
巨嬰心理是指生理已經達到成年人水平,但是心理年齡卻仍停留在嬰兒時期的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對他做的事有義務去幫助,認為自己做的事都是正確的,該被包容的。這就是所謂的四海之內皆我媽的心理,理所當然的認為陌生人還為他而服務。
提一個大家并不陌生的新聞,藥家鑫事件。
藥家鑫從小就受到同學欺負,但是父親并沒有管并且還一度嫌棄藥家鑫,導致藥家鑫再次被欺負時不敢開口,只能默默忍受。時間一長,也漸漸產生心理扭曲,再加上父親是軍人出身,平時在家中命令性語句多,對于藥家鑫個人的觀點從未重視或者允許過,導致藥家鑫心理上的阻礙越加嚴重。
其實可能大家看我這樣一說,感觸都不是很大,也體會不太到巨嬰心理的人對于社會的威脅性。
有一個小案例我覺得特別適合放在這里。對于那些過度溺愛自己孩子以至于在自己孩子做出什么過分的事的時候,更甚者是在公共場合打擾到了別人,卻埋怨周圍人不夠包容,甚至說出“當你自己有了孩子就不會這樣說了”這樣的話。對于這樣的說法,實則是錯誤的。作為陌生人,我們并沒有義務為你與你的孩子做出的事而負責,包容也并不是用在這樣不會為大家考慮的人身上的。這就像是,一個只尋求權利而不肯去履行義務的公民,是該遭人唾棄的。每次在公共場合遇到這樣的父母,尤其是帶著孩子的,我便會惋惜:可憐了這樣一個單純的孩子,竟因為自己的父母而蒙昧一生。
雖然我這樣的說法十分過激或者有失文雅,但是的確是這樣想過。不得不承認,家庭環境,成長環境,父母的帶頭作用,真的對孩子起到決定性作用。那么小的孩子,三觀都尚且不知道是什么,就咿呀學步模仿自己的父母,殊不知那樣的做法卻是不對的,父母的觀點一擔在孩子心里扎根,那需要非多大的力氣才能糾正過來啊。
真的是讓人惋惜。
我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情況,說幾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我的舅舅,是家里姊妹中最小的孩子,因為是唯一一個男孩子,上面又有三個姐姐,于是從小就備受寵愛。三個姐姐依次成家之后還跟著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從工作開始到現在二十余年,沒往自己母親手里交過一分錢,住在家里,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看電視到9點多然后睡覺。嫌棄姥姥這不好那不好,自己存款將近二十余萬,卻連自己老父親被送進醫院后連三萬都不愿意拿出來。前段時間,父母親均去世,住在自己姐姐(也就是我娘親)家里,說著要出去租房卻一點行動沒有。酒席上看著別的姐姐談到父母就突然孝心大發埋怨起我娘親來。我娘親在姥姥姥爺生前,是隔三差五回家看望,帶著姥爺看病補牙,給姥姥補貼家用,貸款借錢也給姥爺治病,自是問心無愧,卻不知像那樣一般的男人竟能有理由埋怨我娘親。有時,我這個做晚輩的也覺得心寒。
再說起我大姨母來那更是只有一肚子氣。或許正是因為自己身邊有這樣的人所以才格外有感觸吧。
這樣的巨嬰心理,導致的原因正是家長的溺愛,實行計劃生育后,家里便只有這一個孩子,往后生活便全仰仗這個孩子了,那溺愛便是少不了的了。
如若這樣放任巨嬰心理發展下去,那后果不堪設想。別再為孩子制造無菌環境了,別再讓孩子含著金湯勺了,讓他成熟點吧。從小就被幾近放養的我,現在在家也是非常自由,父母理解我尊重我信任我,家里的重大決定會找我一起商量,我的意見也會被考慮到,平常出去玩不用備報行蹤,自己和同學出去旅行更是十分放心,家里許多事交給我都是完全沒問題。當孩子們兩只腳接觸到土地,兩條腿在家門之外走幾遭,才知道,四海之內是繽紛繁華的天下,而不是虧欠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