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分享學習方法的時候啦~ 《這樣學習最有效》這個題目簡直太戳我的high點了,兩個關鍵字“學習”“有效”,現已加入白菜花君想讀的豪華書單。
你也曾聽說過的“沙漏學習法”
作者戴維斯認為,學習就像沙漏一樣,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這個政治課上都學過,用政治的語言表述就叫“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其實也不是糟粕,沒用的不學就是了。再看下沙漏學習法的五個步驟:瀏覽、提問、閱讀、復述、復習。感覺像什么呢,“讀書是由厚變薄再由薄變厚”,我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講過。
所以說,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大概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瀏覽+提問
我以前讀書是從來不讀的目錄的,不管是小說散文還是工具書,翻開書跳過目錄前言直接開始第一章第一頁。因為上學的時候習慣于依賴老師的教學大綱,只要跟著老師的步伐就好。現在自學就不一樣了,雖然腦子里有個大概的目的,比如我讀這本書是想學一下思維導圖,可是一翻開書直接開始讀,感覺像個無頭蒼蠅一樣,毫無方向感,讀到哪里是哪里,也不知道重點在哪兒。
提前讀一下目錄感覺馬上就不一樣了,大體了解整本書都講了什么,把握住大致的方向感,可以的話這時候就能開始劃重點和提問了。對哪部分有興趣標注出來以后重點閱讀,可以問問自己哪些標題是看不懂的,它們也是以后閱讀的重點。
這個時候可以大略畫一個思維導圖,把自己當時的想法記錄下來,問題也都列出來,等讀完整本書再做一個思維導圖,前后對比一下就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
閱讀
關于閱讀方面想安利一下自己以前翻譯斯科特·楊的博客,是關于閱讀技巧的,有興趣請戳:http://www.lxweimin.com/p/60d8aa0e0486
關于“默讀”,斯科特·楊的觀點是想要理解讀過的內容,“默讀”是必須的。他認為即便是速度專家也無法避免在閱讀的時候出現“默讀”,內心的聲音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專家只是能更快地“默讀”而已。
講真,我讀書的時候如果不出聲,那內心也是有個聲音一直在讀的,而且我完全沒辦法把這個聲音去除。這一度讓我很苦惱,覺得自己的閱讀速度是不可能提升了。直到我讀了斯科特·楊的這篇博客,算是和大眾背離的觀點,緩解了我的焦慮。不過我還是很迷惑到底“默讀”是好還是不好,反正我現在沒辦法去掉內心的聲音,就只能先這么著了……
復述+復習
在“Learning How to Learn”的課程里面,復述算作是復習的一種方法,而且是被證明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復述的做法很簡單,讀一遍想要記住的內容,合上書復述就可以,也是鍛煉記憶力。
另一種復述就是費曼學習法,把自己學過的知識講解給別人聽。我覺得這也算是復述的一種,只不過要求更高,不僅要記住內容,還要完全理解,還要能表達清楚。想我這種真·戲精,通常都是對著假象的“學生”一個勁兒嘚吧嘚。現在有了個好渠道,就是小灶群,把自己學的東西分享給貓友們,既能幫助自己復習,也能幫助大家學到新的知識,是為Win-Win。只是我目前學的還是太零碎,想做微分享但還是不能……
記憶法
芭芭拉·歐克利還推薦了別的復習妙招,比如利用遺忘曲線,你愿意用她的7天記憶規律也行,愿意用艾賓浩斯曲線也可以,反正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總之就是要規律復習。
另一個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晚上臨睡之前把白天所學的重點復習一下,據說如果能讓自己做夢夢到學習內容,效果更佳。這樣是利用睡眠時間強化神經之間的鏈接,建立起“知識塊”,方便日后大腦可以隨時取用。真·做夢都在學習……
這個課程我搬了一半就坑了,這個月一定一定爭取把后面一半搬完。
創造學習環境
家里有小孩老人的打好招呼:現在我要開始學習or讀書了,請不要打擾我。記住,番茄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手機放一邊去,電腦可以開軟件鎖定某些不該用的程序。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盡量用來學習,附近有大學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情況下可以蹭自習室,圖書館更是圣地。總之,真有顆想要學的真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