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熱銷榜上看到《解憂雜貨店》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偏見地以為是各種雞湯故事,各種解憂清單…卻不料東野圭吾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部小說:懸疑+犯罪的開篇,穿越+緊密聯系的故事情節,巧妙+相互呼應的結局,當然從湯汁的味道判斷,是加了有雞肉,卻是香氣四溢,恰到好處。全書由這么幾個獨立且相互聯系的故事構成:
第一個故事,一名擊劍運動員咨詢:是該全力備戰奧運會,還是專心陪伴絕癥晚期的男友。
第二個故事,一位音樂人咨詢:是該繼續追求堅持了3年的音樂夢想,還是回家繼承魚店生意,照顧年邁的父母。
第三個故事,一個孕婦咨詢:是該為那個有婦之夫墮胎,還是為自己有可能再也懷不上而生下肚子里的孩子。
第四個故事,一名中學生咨詢:爸媽因為欠了一大筆錢還不了準備要跑路了,他該怎么辦。
第五個故事,一位追求經濟獨立的女子咨詢:是該繼續目前簡單、乏味的工作,還是去從事有挑戰性且賺錢多的陪酒工作。
這些概列出來的咨詢,的確是算得上能左右人生的煩惱了,想必也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和興趣吧,請允許我放下雜貨店爺爺睿智的回答和喜劇性的故事發展不表(感興趣的可以看書)。
那么,問題來了:人為什么會有煩惱呢?思考過后,我大致列出了自己認為的一些重要原因:
1、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2、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3、面臨重要的選擇
4、……
嗯,這幾項還是比較客觀的,有比我牛n倍的是王小波前輩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嘿,看到這么句大實話,就想怒,有沒有~~淡定了之后我們對號入座,發現書中的咨詢大抵都應該劃為第3類。
記得在哪看到過這么一句話:人的一生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暫先不去探討這句話是否正確,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個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又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回頭望望我們走過來的道路:大學畢業了,是考研呢,還是直接工作呢?是去大城市闖一闖呢,還是留在熟悉的家鄉發展呢?是繼續單調、乏味的工作呢,還是決定去大千世界里走走、看看呢?都是那么重要的選擇,都是頭一遭(缺乏經驗),難怪我們會盲從,難怪我們會為此煩惱。
面對選擇之所以煩惱,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甘心,就像第二個故事中的音樂人,喜歡的音樂堅持了3年卻沒有成績,面對父親的病軀和慘淡的生意不得不考慮放棄音樂。唯成敗論的社會文化使太多的選擇伴隨著所謂的失敗,所以有時候的選擇會貼來失敗的標簽。
面對選擇之所以煩惱,可能是夢想只差這么一個機會了,卻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就像第1個和第3個故事那樣,怎么選擇都可能會帶來遺憾。
面對選擇之所以煩惱,可能是我們看不清楚未來的方向,像第4個和第5個故事那樣,要么被迫改變,要么慌忙改變,從而導致對選擇本身的焦慮不安。
然后,我們就很自然地轉向親人、朋友或者年長的人,向他們傾訴、咨詢,以企得到幫助和點破。可現實這次仍舊會打個大大的問號,每個人的情況和面臨的選擇都不盡相同,而且我們咨詢的對象,他們的經歷和專業性也參差不齊,哪會有多完美的答案。我覺得,雜貨店的老爺爺算是說對了:
很多來咨詢的人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來咨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所以有些人讀過回信后,會再次寫信過來,大概就是因為回答的內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樣。
哈,這也就是書中三個現代人篤定、確信的回答惹得咨詢人疑惑、煩厭甚至惱怒,最終卻造成喜劇性結尾的原因吧。
考研還是工作?去遙遠的大城市還是就近守著家鄉?其實,都是挺好的選擇,倒是我們一方面想要趁熱打鐵繼續深造,為未來贏得籌碼;另一方面卻又怕自己耐不住復習的艱辛和寂寞。一來我們想見識外面的世界,想拿得高一點的工資;二來我們又怕飄泊在外的孤獨和快節奏打拼的不易。呵,看來我們心里的確已經有了答案,只是我們太清楚選項間的優缺,所以想要抓住即便不明朗的另一面。我在知乎大牛的幸福課中看過這么一段話:
變動都伴隨著一個這樣的時期:大眾的評價變得強大而正確,自我變得弱小與虛無。我們會在自我懷疑中,牢牢抓住已經造成的損失不放,直到有一天,慢慢從這種損失的懊悔和恐懼中抬起頭來,才會想起當初是為什么做了這個選擇。
上周,一塊來北京工作的一位同學回家了。原因嘛,無非就是家里著急讓他結婚,家人覺得一直在外漂著沒有什么奔頭,回去有工作也能守著家人,也會有機會的……那天,他的情緒一度挺低落的,他是不想走,我猜想他覺得沒有混出個名堂就這么走了算什么;或者他也會覺得還有好多地方沒有走過,好多事情沒有經歷呢;或者他還沒有想清楚回去的打算和計劃。最后,飯桌上的空氣都不對了,我想大家可能意識到了自己都將會面臨這一天,面臨這么一次選擇,只是他的已經來了。
今天,不是來說教如何選擇的,這個恐怕沒有竅門,是你自己一路的選擇組成了現在的你。今天,如果非要來個總結,那就是因為我們怕痛,我們害怕選擇帶來的疼痛。還是試著讓我們一起回憶下以前的經歷吧:我們一旦選擇了,決定了,是不是不覺得不那么痛了?如果再不去想另一面,不去后悔,投入到實際行動中,是不是都能感覺到身輕如燕了?
哦,到最后才發現貌似標題太大了,有點跑偏了。算了,不改了,知道你們喜歡這個標題。
本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