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只知道家里不斷在還債.父母并沒有什么文化,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那個時候父親還在當地的煉鋼廠子里工作,兩班倒的工作時間加上重體力活,在那時的收入算是不錯。本是維持一家的開銷有余但因負債累累,我們的生活過的仍然緊巴巴。
小時候,媽媽說過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 “你要好好念書,無論多少錢媽都會給你想辦法”。原話。母親出生的60年代,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大。那個年代農村里的貧窮讓人想到就心酸。媽媽在上小學三年級時小心翼翼的向外公討要2分錢買鉛筆,外公一口回絕“沒錢”。也許是養6個孩子和兩個老人壓力太大,也許是那天勞累過度心情不好,也許是覺得女孩子沒有念書的必要...從此媽媽開始了上山下地幫工的日子。
小時候,因為媽媽要打工同時要帶兩個孩子,我被寄養到外婆家,和四個老人一起生活。每天最大的娛樂就是跟外祖母一起在家門口和鄰居們一起圍坐著,七年,我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村頭和村尾。最奢侈的零食是類似注射用的葡萄糖的玻璃瓶裝的娃哈哈。直到了上學年齡被一個稱為媽媽的女人強行抱走。哭鬧,反抗,離家出走,被揍。我大概盡了一個七歲的娃最大的力量在作,以至于身上經常各種淤青。鄰居看不下去,紛紛勸媽媽把我送回外婆家,無果。
小時候,終于勉強上了學,住在狹長型的四十幾平米的家,放兩張床和一張桌子就只剩不到半米的過道空間。我們兩個小孩子洗澡要在廚房前的公共露天洗衣池旁,嗯,冬天夏天都是。冬天洗澡時吹來一陣風的那種感覺至今忘不了。
小時候,爸爸上班每天都從家里要帶飯,媽媽經常給爸爸做煎雞蛋 在油溫較高的時候倒入雞蛋液可以讓雞蛋充分膨脹,媽媽說這樣煎出來的雞蛋會多一些。然后在雞蛋上放很多鹽,媽媽說這樣可以配更多的飯。
小時候,只有到了過年才能買新衣服。因為“衣服都好好的,還能穿”。看上過一雙很喜歡的鞋子,因為差價五元沒有談妥最終媽媽沒有買下。小時候過年是最開心的,因為可以有一大筆紅包收入。基本每年的紅包會有100元左右。外婆10元,外公10元,隔壁鄰居阿公5元,舅舅10元....小小年紀的腦袋里有一本賬本清清楚楚的記得這些。對于一個孩子來說100元是一筆巨款。多到不敢自己保存,每年過完元宵就要把壓歲錢上交給媽媽,然后用來給我交學費。
小時候,幾乎每次花錢都要和媽媽報備。班費要交2元,買本子1塊,買彩色鉛筆,買尺子,買圓規。媽媽好像從沒有不給錢過,但是我依然很怕跟媽媽要錢。今年過年,同學家看到小時候的照片,出去游玩的合照里幾乎都沒有我。同學調侃說“你現在知道你小時候有多不合群了吧!”。嗯,小時候因為懂事,從不敢因為去玩花錢,錯過了的那些,現在想來有點心疼。
小時候,最喜歡跳舞了。參加了學校里的舞蹈興趣小組,每年6月1日可以在鎮上的電影院里演出。這大概是我小時候做過最奢侈的事了。演出服是老師自己設計然后找鎮上的裁縫定做的。每個小朋友去量身材做衣服,一套幾十塊錢這樣(當時的一個學期的學費是100出頭這樣),從媽媽手里接過錢的時候,我的心里有自責的味道。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媽媽從學校走到電影院要去看我跳舞演出的路上把放在口袋里的錢丟了,當她發現后立刻從電影院返回學校一路試圖找回來丟掉的幾十塊錢,她錯過了我的表演。表演結束后小伙伴們的媽媽都帶著自己的娃去照相館拍照留念。而我一個人并沒有一起去,嗯,連集體照的合照都沒有拍。是的,我沒有錢。
我并沒有怪媽媽的意思,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下能夠堅持讓一個女孩念到大學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很感激媽媽讓我接受了教育。只是小時候這些經歷在年幼心里播下貧窮的種子已經在心里生根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