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日記 001:2016.10.22 為什么《九點發聲》討論會參與度很低

★ haku ★
明天下午我會去聽一個前華為UI設計總監的分享會,內容是講 design thinking的。在深圳我經常會參加一些不錯的分享會,但是一直沒找到一個好的方法,把這些分享會的內容用什么形式傳遞給大家。你們覺得,除了錄音和PPT拍照資料外,我們如何在討論會里面去聊這些呢?

★ 小明 ★
開直播的方式,或者小視頻的方式,能更加直觀的讓大家參與分享會的討論吧。就如同新聞聯播一樣,視頻比文字更有吸引力。個人認為,文字就應該簡潔化和重點化,這樣才方便閱讀與理解。

★ 小紅 ★
錄音都不能錄還能拍視頻嗎

★ 小明 ★
都不能錄音的話,就只有憑著記憶和理解輸出文字進行總結概括來分享?

★ haku ★
一般不允許錄視頻的 都只能偷偷錄音

★ 小明 ★
其實個人認為只聽錄音就過于浪費時間了,如果只能錄音的話,進行分享的時候就最好出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就例如羅輯思維公眾號的做法,有興趣的再來深入研究討論。太廉價易得的東西大家不會怎么重視

★ haku ★
意思就是要盡量濃縮精華,節約時間?我想嘗試寫公眾號文章,每次參加完活動以后,輸出一個概括性總結+我的分析評論。沒辦法拿到原始的PPT,所以如果自己要做這方面資料,對時間的要求比較高,及時性會差一些。

★ 小明 ★
對。畢竟大家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嘛。每段錄音的時間都太長了,反而讓人不好安排時間去聽。就例如涅槃的哥特式那次,由于錯過了從頭開始,后面看見一堆語音,就不敢聽了。
如果那次能語音問標題,總結結合應該更好些

★ haku ★
純粹分享的內容,很難做到那樣。如果是大家文字提問,分享者語音回答,就可以做到。知乎live的形式是,分享者自己做好PPT,劃分好段落。但一樣沒辦法對每段語音分標題,對分享者的時間占用太多了。

★ 小明 ★
對于只能錄音的分享會而言,一個概括性總結還是很有必要吧?至于占用時間問題,還是一個價值問題吧?認為值得就會花時間去參與,例如會議室的討論。認為不值得就不會消耗時間,例如過多過亂過無聊的Q群聊天。

不過 haku你的免費分享而言的話,寫一個重點總結或者發一分鐘的語音總結應該是可以達到分享目的的吧?

★ haku ★
討論會和分享會其實是兩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分享會,最開始我們每次分享的內容都是有明確的主題。分享前還會寫出具體的分享提綱,但實際上效果并不好,參與度不高。我們總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分享了很多工作方面的東西,在校的學生對這些其實是非常陌生和不了解的。用語音分享的方式是不太合適的,因為落實到文字上的話,更加直觀和方便一些。但是我沒有選擇用文字來分享這些東西,因為,大部分我們分享的內容,實際上網上已經有非常多的相關的文字資料,我們只需要把它整理出來,放到網站上,大家去看就行了,重復在討論會面再做一次分享意義不大,并且大部分人看不懂這些文字,這是我參加了很多不同的分享群得到的經驗。

第二種形式,主題討論是建立在有一些文字資料的基礎之上,大家先去看這些文字資料,然后再討論匯總華中隊買一些,大家沒看懂或者不理解的東西來進行深入討論,這是我們過去幾周一直在做的嘗試。

嘗試以后發現,在討論會上引導大家去討論這些東西實際上也會因為,在校學生沒有工作經驗而無法深入開展討論。而過去2周,我們用設計分析的方式,把大家熟悉和喜歡的產品進行分析,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大家去熟悉和理解工業設計以及設計流程,把這些和工作相關的內容一點點的將大家帶入進去。所有這些討論會都有出現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就是你很難去總結一次討論會,到底講了什么具體的觀念。只能知道每周有一個大的主題方向,以及每天討論的一個范圍。而無法對每次討論,進行細致的總結提煉。

但是,如果我們以文字的方式來進行討論,那么對于后面那些想要回顧這次討論會的人來說。一樣會出現兩個問題,有的人覺得文字太長,不愿意去看。就和錄音太長,沒有時間去聽是一樣的道理。

我總結了目前IDC同時存在的幾個問題

1.參與人數不足
2.優化討論形式,參與者和組織者都需要節約時間,降低參與門檻和難度。
3.討論主題的選擇(著重知識經驗分享還是著重討論引導)
4.討論后的總結以及如何二次分享與傳遞(荔枝電臺傳播錄音?語音討論會的文字總結?)

相對而言,問題1可能是最難解決的,要解決他,就需要從其他幾個問題入手。大家參與過的人,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

★ 小明 ★
這些問題是IDC獨有的?還是大部分分享會,討論會都有的?我認為增強吸引力是比較重要的?例如討論新生的問題那會,就對新生有吸引力,而近期的產品討論,可能會讓大一大二的部分學生望而生畏?怎么增強吸引力呢?是類似于平面設計那樣,讓人耳目一新,感覺震撼呢?還是像游戲,那樣令人上癮呢?或者又例如課堂?類似于公開課那樣的性質。才能吸引人來積極參與?

★ 小紅 ★
問題出在大部分學生認為除手繪軟件三大構成以外的東西都是沒用的

★ haku ★
所以我們得分析用戶需求,第一步就是先分析用戶的組成。我最開始的期望是組成應該是多元化的,但恰恰多元化的組成反而阻礙了交流的進行。我就又開始讓大家去思考交流的本質是什么,讓原本不愿意交流的不同群體產生交流。

★ 小紅 ★
我跟我同學說過,他覺得:“你有什么厲害的啊憑什么你跟我說啊?!焙芏嗳诉@樣,然后我也懶得說了。

★ 小明 ★
解釋多了就懶得解釋了……咋們遇到的都是一樣的問題。但我現在才開始,還有點活力與熱情和他們聊一聊

★ 小紅 ★
我真心沒那么多時間。多元化,應該是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人,但大部分學生的目的都是設計表達。就算他們加進來了也不算是多元化吧。何況二次分享出去,同學說:聽這個有什么用?。ǔ靶Γ?。

★ 小明 ★
是啊,即便我致力于傳播這些知識與思維,他們依然不屑一顧。我在想,能不能找機會多找一下各行各業優秀的人,在一個討論組里,對一個話題,進行不同方向的討論?;蛟S那才更能啟發思維吧

★ 小紅 ★
學霸有三種

第一種是致力于考研 各科成績都很漂亮 但可能在一些不必要的科目上浪費了一些時間 平時學習也很忙 這部分人是不大可能加入進來的

第二種是對各種領域的知識都感興趣 也喜歡交流和分享 像涅槃那樣

第三種 是第一和第二種的結合 這部分人更加忙 或許在頂尖學校里已經形成互助的小團體 不需要加入

有個A群,那里面也是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但我記得haku說那個群廢了,為什么?
如果我們要做的像那樣各行各業的人共創出新的觀點,那么A群已經有這個條件了,為什么說廢了

★ haku ★
就是因為形式不對,沒有形成深度交流,僅僅是分享觀點。

A群,其實參與度非常高,然后也是各行各業的人,包括每次分享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非常有意思。但就是因為非常多的人在發表觀點,但觀點之間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正反饋。如果你認同“學習是需要信息的輸入輸出反饋”的話,A群做好了前面兩個環節,輸入和輸出都做得非常好,但是正反饋這個事情基本上是非常少的,那么這種交流即便你交流的再多,次數和范圍再廣,實際上并不能使得參與者在交流中提升什么。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東西,那些東西是在網上本來就存在的東西(可能是分散的),只不過因為我喜歡聊這個,所以我給大家分享這些信息而已,但是這些信息其實都是來源于互聯網上。有的時候,邀請的分享者是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分享中還會夾雜著很多他自己的觀點和經驗。這種干貨的分享雖然很好,但分享完之后,分享者是很難繼續和參與者進行互動的。當參與者有任何疑問,或者是需要分享者來進行反饋的時候,他卻不在了,無法持續的進行反饋。

絕大多數的比較熱鬧的QQ群,或者是各種論壇社區,他們都可以做到非常好的輸入和輸出這兩件事情,也就是說,有大量的信息和觀點可以存在于這些社群里面,但是都很難做到一個高效及時的正反饋。所以這些群實并不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參與這些群的這些人,盡管你每次討論的很多很熱烈,但是討論之后呢?到底對你的學習幫助有多少呢?其實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他只不過形成了,各種app之外的一個新的信息渠道的來源而已。

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希望我們討論會的分享者和參與者,甚至是潛水者,都能夠收到很大的收獲。我每次參加討論會,其實都是在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上得到了一點一點的提升,這是我從分享討論會中得到的收獲。而很多參與者可能參與幾次就沒有繼續了,因為光是聽和發表觀點,得到的收獲非常少的。如果一件事情對你而言只是一個興趣愛好,只是業余時間閑的無聊來參與的話,那么他是無法長時間堅持的。只有這件事情確實對他有幫助(比方說鍛煉身體對身體健康),你才可能去長期堅持做。分享討論會也是同樣的事情,如果你只是為了討論而討論,無法從討論中獲取到成長,或者是獲取到新的觀點和思維的話,那么這個討論就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了。

不光是QQ群,貼吧里面也是一樣的,有太多太多,一開始有非常大的熱情,愿意來分享愿意來和大家討論的人。大量這樣的人沒有堅持下去,原因就是他無數次的在重復著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從這些事情中的收獲與提升非常的少,變成了一種無私的奉獻了(雷鋒也有累的時候)。因為我們討論的形式,或者是我們參與討論的人員的組成不足以使得分享者本身從討論中獲取到成長,是這個原因造成了分享者在單方面的輸出而沒有輸入。所以你們會發現很多組織這種討論會的人,其實背后的目的無非是有培訓班,在促使著他進行討論。包括我自己也是,我主持討論會的目的,最終是要找到可以組建一個學習共同體的人。

所以我現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到底是需要什么樣的形式才能夠促進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從中獲取到養分。尤其是分享者本身,為什么分享者愿意來分享?到底從分享中如何獲取成長,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夠吸引到更多的人來進行分享(我指的是普通人而不是什么大咖)。當大家形成一定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大家都能夠理解這個交流形式之后,才可以從討論中,而不是純粹的分享中去獲取我們需要的東西。圓桌討論會,私董會。這些是屬于更高階層的一種討論形式。這種討論形式是可以直接解決一些非常核心的,非常困難的問題的。但參與者本身的層次如果不夠高,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平,這種形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我都建議大家一起去加各種各樣的微信群和QQ群,目的是在于從別的社區里面去學習他們的各種形式。當我們每次采用一種新的形式進行討論之后,我們會總結出更多的經驗和教訓,然后呢我們會改善我們的現有的這種形式或者是創造出新的形式出來進行實驗。

綜上分析,我們現在不是需要找到專家來進行分享經驗。即使沒有找到專家,我們自己在網上看到一些不錯的文章和視頻,把它們作為一種基礎,對他進行討論和分析,這就已經是非常好的分享內容了,并不需要額外的專家來這里專門進行分享。比如說我們看了某設計的紀錄片,視頻里面就會有大量的信息和內容。我們都看完之后,開一期討論會來討論這個視頻,其實這種討論才是可以形成深度討論和正反饋的。

找一個專家來講,其實和看一個紀錄片是沒什么太大區別的。唯一區別在于,我們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和這個專家進行溝通和訪問,形成一個高效的反饋。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專家,我們大家看完紀錄片之后,參與者互相之間去溝通討論,就形成反饋。

而現階段的問題是,連找一篇不錯的文章,或者找一個不錯的資料,針對這個資料來進行分享討論,這個機制都沒有形成起來。大家還不知道如何去,根據這樣的材料進行討論。

★ 小紅 ★
如果自己之前對陌生的領域完全沒有了解的話 是很難形成反饋的
我反正是覺得我lv太低
寫數學題的時候 學霸之間互相討論可以憑空產生很多種方法 學霸和學渣之間就沒法討論 只能是學霸教學渣

★ haku ★
提問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反饋,圓桌討論會里面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各行各業,沒有什么相同的背景,但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來進行討論,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并不需要你對這個領域很了解。

學霸和學渣之間無法溝通,重點并不在于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的強弱,而在于學渣可能并沒有形成一個好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以及提問的方式。如果他能夠把這些學霸之間所用的溝通手段學會的話,那么實際上他也是可以和學霸去進行溝通的。學霸也是在不斷優化他的學習方式和溝通方式的。但學渣基本上沒有。

我認為,學渣之間如果用更好的溝通方式,一樣可以產生新的思維火花和提升。

★ 小紅 ★
每周一三五這個語音文字結合討論形式挺好的

★ 涅槃 ★
其實不是得到得不到方法,是提問的方式和提問的質量會影響到溝通的

★ 小紅 ★
如果圓桌會議可以形成反饋 我們的討論會也應該可以 如果不行只能說明lv不夠高(比如我) 但都是暫時的

★ 涅槃 ★
@小紅 多多的去總結概括問題,提高提問的方式和要點

★ haku ★
比起邀請更多的嘉賓來進行分享,我覺得如何讓大家能夠更快的更方便地提升參與的效率,

比方說到底該怎么提問,
比方說到底該如何進行溝通交流,
比方說什么是事實,是什么觀點,
比方說如何理解對方的觀點而不歪曲觀點,

可能會比討論本身更加重要,因為這些直接會影響討論的質量。

圓桌討論會只是一種形式,如果參與者本身的思維和他的提問方式不妥當的話,再好的形式也無法形成高質量的交流。比我們資料群里面,我之前不斷強調的一件事情,我們分享資料的時候不要只是去轉發,而是你對這個資料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應該要寫在后面。而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群里面大部分人都很難有人做好。

深度交流三要素:傾聽,思考,表達

很多群里面,大部分的人是在傾聽(默默地潛水)。如果你不學會表達,不去思考的話,其實會影響你傾聽的質量。影響的結果就是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聽到以后接受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去看視頻節目的時候也會出現這個情況,一個專家發表了一個小時的演講,每個人聽到一樣的內容,但收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 haku ★
如果吸引不到更會討論的人進來,那么就需要把這些不會討論的人變得會討論。你們可以多加各種各樣不同的QQ群,然后去看看那些,討論比較多的群里面,他們討論的結果,對你到底有沒有幫助。然后就能理解我之前說的那種情況,就是一個討論非常多的群,還是不能夠對大家學習的巨大的幫助。

★ 小紅 ★
圓桌會議參與者是很有思維的人,所以可以形成反饋
但A群不能很好的形成反饋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維問題嗎?可是我覺得里面的人很厲害
是形式問題嗎?A群也可以按照圓桌一樣進行提問

★ haku ★
信息 知識 經驗 思維

通常討論會上分享的是這四類東西。你不用參加討論會,僅僅通過網上看各種文章,或者看書就可以找到大量信息和知識。但是要形成一個比較好的反饋,比方說你提問或給對方觀點進行個評論,這事需要你要有實踐的經驗,需要你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的。

★ 小紅 ★
一個學金融的人是否需要一個藝術學生的感性思維?

★ 小明 ★
@小紅 我認為這問題就像一個理科生是否需要學文科一樣……

★ haku ★
SPOT會議引導

我之前有去參加過一次會議引導的培訓課程,它里面就是用具體的規則和方法告訴你如何去開展一個討論會。那天在會上的很多人都是擁有5到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按道理說他們有自己非常熟練的思維方式且具備豐富的經驗,但是討論會上還是會出現,有的小組做討論的氛圍比較好,有的小組并不好。因為這種方法和形式是需要不斷的去練習的,練習的同時也需要你不斷的去改變你過去的思維方式。

★ 小紅 ★
所以A群不能很好的形成反饋是因為缺乏鍛煉嗎
那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 haku ★
對。不是人的能力問題,是方法問題。

小邱
我們學校就是理科生學工業設計,但前幾屆是藝術生,老師說理科生有思維更善于創造

★ haku ★
如果可以的話,你們可以去買那些書籍來看一下,我到時候會列一個書單,讓大家訓練自己的討論方法,因為既然我們想用討論的方式促進大家交流,促進大家在討論中獲得成長,那么我們肯定要改善我們自己的討論方法,提高參與討論的能力。

★ 小明 ★
其實真的有那么明顯的學科鴻溝嗎?我個人認為綜合性人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了解的知識廣而多是必須的,但自己得有精通的技能。

例如搞金融的,有了藝術的感性,會不會工作壓力小些?會不會工作效率提升?會不會讓自己對于市場經濟的走向更加敏感?我認為是會的。
★ 小紅 ★
綜合性人才 未必
有人考了一堆亂七八糟的證書 還不如學精一門

★ haku ★
考一堆證書和綜合能力完全是兩碼事兒。你們就自己想一下做工業設計的時候,除了產品設計的所有基礎方法和理論之外,你需不需要去研究市場,需不需要去研究推廣和傳播?

★ 小紅 ★
工業設計其實不是一個學科

★ haku ★
為什么那么多工業設計公司只有洛可可在營銷做得最好?論設計能力比他優秀的公司非常多,但是都沒有它發展的快,沒有它的規模大。有沒有想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小紅 ★
洛可可其實只是賈偉的個人品牌撐著

★ haku ★
一個企業并不是靠一個兩個人把它撐起來的。

★ 小紅 ★
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是品牌

怎么說 有點像明星效應 某明星去開一個公司 公司發展很好 其實消費者消費的不是公司的產品 是明星本人

如果我沒有記錯 在2012年的職來職往上我見過賈偉 他的目的不是招人吧………而是提高提曝光率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還是2011年………?不記得了

★ 小明 ★
我認為工業設計真的應該獨立成院系……作為一個專業,它真的不恰當。學生學得太多但掌握不深刻,對推動設計的發展有什么好處呢

★ haku ★
大學教育這個問題太大,不是我們要去討論的。我們還是得從具體的事情入手,比如發現某個痛點,然后解決它。就像我們現在在思維酷里面組織大家討論,如果這么小的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的話,在班級里面在學校里面同樣的,也很難組織起大家的一場討論會。甚至可以說,在互聯網上做這件事情的難度相對于班級里面做會更加容易一些,最起碼參與討論的人都是一些想要討論的人,只是目前局限于自己的經驗和思維,無法去更好地參與討論而已。而在班級里面,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意來討論。

這其實是一個連鎖反應,你想讓大家更好的參與討論,首先就要讓大家愿意來參與討論,要大家愿意的話,起碼他得意識到“我跟大家討論和分享觀點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要建立起這個意識,又需要改變這些人對于“學習”這件事的認識。只要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學習的本質,以及更好的學習的思維,才可能會去做我們希望他做的這些事情。所以你會發現不參與討論,不會自主學習,不知道如何下手,這些只是一個結果和表象。你從這種表象上去解決問題,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根本問題在于都沒有理解什么是學習的本質?;蛘哒f過去對于學習的理解與現在我們需要綜合性人才掌握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

★ 小紅 ★
我真不想花時間去拯救一些人的思維
他們父母花了十八年都沒有拯救過來

★ haku ★
但是你說我們今天討論這些內容,如果把這些文字發給那些學生看,他們能看得懂他們愿意看嗎?不會的。他們用過去的經驗和思維,會認為我們現在說的這些都是屁話,非常虛非常飄渺,非常不接地氣的一些事情。

但是另外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是,已經掌握了這些思維的人,比如那些發展得特別好的設計總監,他們有多少人有時間愿意來跟你交流和分享呢?恐怕也很少。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去采訪一些知名的設計師和總監,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沒有這些采訪,恐怕這些人很難有精力自己來寫文章,給大家傳播他們的觀點和思維模式。

IDC想做的事情其實是想把這些網上分散的,各種設計的經驗和方法,還有不同的理念,能夠以一種更加有效率和接地氣的方式讓學生去理解,讓初級設計師,讓還不具備這些思維的人去掌握和運用它們。可能我們的方法有效也可能完全無效,但需要去嘗試一下。

★ 小紅 ★
你把我們都培養起來了會不會跟你搶飯碗

★ haku ★
不可能,市場太大了。

IDC討論群,目前有幾個問題同時存在

1.參與人數不足
2.需要優化討論形式,參與者和組織者都需要節約時間,降低參與門檻和難度。
3.討論主題的選擇(著重知識經驗分享還是著重引導大家去討論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4.討論后的總結以及如何二次分享與傳遞(荔枝電臺傳播錄音?語音討論會的文字總結?)

相對而言,問題1可能是最難解決的,要解決他可能需要從另外幾個問題入手。所有參與過討論會的人,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這幾個我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你們也可以說一下,如果想讓討論氛圍變得更好的話,到底你們心中認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剛才dans說了要增加我們討論會的吸引力,我們每個人認為的關鍵問題是不同的,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最關鍵的問題,應該優先解決哪一個?我認為應該最先去解決我們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不管它是不是真正的關鍵問題。

涅槃也是認為要增加吸引力和參與度,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用設計分析并且是大家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來進行設計分析討論,從而提升大家的參與度。

下周是設計分析的第三周,并且是每個主持人講一個設計師的作品。我們這三周分別討論概念設計,量產產品設計以及設計師的作品。其實也是在不斷的去優化這個設計分析的討論流程,等結束以后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經驗教訓了。

★ haku ★
如果你們不介意的話,我想把我們這個群里的聊天記錄也整理出來,放在官方網站上面,因為現在網站的瀏覽量還挺多人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集思廣益,去提出改善的意見。

★ 小明 ★
可以的,我一直支持正確的共享智慧

★ 小紅 ★
好的


以上是2016.10.22的討論記錄,主要梳理了我們現在討論會進行了12周以后,所發現的問題與總結。從13周開始,我們討論形式開始變為每天討論一個設計師的作品。

大家看一下我們的聊天記錄,應該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之前的討論,雖然一直在進行,但是參與度非常低。這里面既有大家能力的局限所造成的,還有更重要的我認為是我們的討論形式與討論的方法,大家并沒有去熟練的掌握。所以我們將會去調整我們的討論流程,讓參與討論的門檻更低,提高大家的參與度。

在我整理這篇聊天記錄的時候,我們第十三周的討論會已經結束了,效果非常好。令我感動的是,終于大家開始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了。我們討論會的名稱從第十三周開始正式變更為《九點發聲》。希望大家以后能夠形成這樣的習慣,只要九點鐘就會來IDC發出你的聲音。

如果你們看了這篇聊天記錄之后有什么想法,希望你們在網站里面進行留言,我會一一回復的,謝謝!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不是我們自己能想到解決方法的,希望大家都能夠提出你們的寶貴意見,幫助我們成長。

如果你看完之后,一時想不出有什么建議的話,那么我想請大家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

問題3.討論主題的選擇,你傾向于A和B哪種?為什么?

A由一個主持人來分享知識和經驗
ex:我是如何把工業設計的設計流程,運用到UI設計上的?

B由主持人引導大家參與,去討論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ex:怎樣進行競品分析?

問題4.討論后的總結以及如何二次分享與傳遞

A荔枝電臺傳播錄音?
是否有必要把討論會的錄音發到電臺網站?你會轉發給別人聽嗎?

B語音討論會的文字總結?
你是否愿意成為志愿者,來幫助我們整理文字總結,總結的方法我們會告訴你。就是把討論會里面討論過的問題,都列出來。


[已有 4 條評論]

  1. 成寂

    2016/10/30

    發言者的身份位置一定情況下影響參與度,虛擬論壇導致的身份不透明化,造成一定原因上的討論不深入

    [回復]

    • haku

      2016/10/31

      這一點我不太認同你的觀點,實際上在很多論壇或者是QQ群里面都會出現一種情況,如果你發表某些觀點令某些人不太同意,對方上來就會問你工作多少年,在什么公司有什么作品?如果你說你是學生的話,對方就會對你的觀點不置可否。而如果你說你工作五年以上,可能對方對你的觀點又是不一樣的見解。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一些觀點和思維的時候,如果帶著這種社會化屬性標簽的話,會影響你對對方觀點的一個判斷,會影響你自己的思考。如果對方工作經驗比你豐富,他的觀點就一定正確嗎?如果對方的背景你不清楚,難道就不值得和他討論了嗎?反而我覺得去掉這些社會化屬性,在一個虛擬的空間,可能才可以更加營造出一個平等和自由的討論氛圍。

  2. 兔九

    2016/10/30

    其實群里能參加的人不少,每次會議人也不少,但是說話的人少。我覺得這應該是人的問題。比如:我這樣聽聽就好了;參加了也沒用;艾瑪他們聊得那么牛逼,算了還是閉嘴吧!之列的人肯定不是少數。再說了,僵尸可能有很多。所以,除了參與制度本身的問題,還有大量參與者個人的問題。

    [回復]

    • haku

      2016/10/31

      我們先不用去討論僵尸粉,那些人僵尸就僵尸沒有關系。我們先關注的是讓那些想發言,但是不會發言或者是不敢發言的人變得會發言和敢發言。但是應該如何操作呢?

      我覺得應該去把我們的話題的門檻稍微降低一些,讓大家都能夠隨心所欲地發表對這個問題的觀點。這個問題如果太過抽象或者太過于和大家距離遠,自然參加的人會很少。我們最初的八周主要是講設計流程之類的東西,所以太過于離大家遠了,大部分是學生聽不懂。從第11周開始,我們話題變成了討論產品設計分析,我們選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夠遇到的這些產品。因為大家對這些產品很熟悉,很容易去聊他的用戶體驗和設計,就很容易去發表觀點,這就是降低了話題的門檻,實際效果還是不錯,尤其是第十三周。

      從第十四周開始,我們會選擇更加接地氣的產品,并且每周定一個主題,第十四周的主題是文具,而且我設計了話題資料的模板,大家按照模板去收集資料會更容易知道該怎么操作,當大家熟悉了這些流程之后,參與度會逐漸提高這是我們的預想。到底是否能夠做到這樣,本周的討論會結束之后,再來進行總結分析。

      至于你說的另外一種情況,有能力發言但是認為發表觀點,參與討論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人。我只能說他們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還停留在比較落后的層面。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一點我想用另外一篇文章來解釋。但是能否理解這種學習方式,以及能否把這種學習思維和學習方式運用到自身上,是需要每個人去不斷的改變思維和調整自己的,沒辦法一蹴而就,所以我希望這些暫時沒有發言的人慢慢地能夠感受到我們這種學習方式到底有沒有好處。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的快速學習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01127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