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今年5歲,幼兒園中班,按照爸爸媽媽的理解,幼兒園不就是送去玩兒的嗎?可是從上中班開始,讓爸爸媽媽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幼兒園開始留作業了。
每周兩次,一次寫數字,1,2,3,4,5,……一次寫基本筆畫,橫、豎,點,撇,捺,作業量是“田”字格的本子一頁。
爸爸媽媽尷尬了,該不該敦促著自家娃完成作業呢?
先不說幼兒園該不該布置作業,先說說自家娃的表現吧。每當爸爸媽媽回到家,奶奶先告狀說幼兒園布置了作業,小寶不寫作業要先出去玩,然后就是奶奶和小寶關于先出去玩還是先寫作業的爭執。
“先出去玩吧”,媽媽發話,作業回來再寫。“耶”,小寶歡呼著,好像放下了心里的巨石,開心的出去玩兒了。
玩完了回來,爸爸說,“晚飯也吃了,玩也玩了,該寫作業了”。小寶一臉的“我沒聽見”,家里轉悠來、轉悠去;看見爸爸媽媽,當作沒看見,迅速溜進奶奶房間。
一轉悠就轉到了8點半,奶奶喊,要洗澡了,然后…… 9點到了。
爸爸實在忍不住,拉著小寶坐到書桌前,鉛筆塞手里,該寫作業了!
小寶:好吧,好吧。寫著寫著,我不想寫,我都會寫了,寫得手累了……一邊寫,一邊各種叨叨。等到在爸爸的威逼利誘下寫完一頁作業,都晚上10點多了,有次甚至晚上11點還在爸爸的監督下寫著作業。一寫完就在爸爸懷里睡著了。
看著自家的小寶貝被作業如此折磨,我想起了我小時候。
我是80后,那時候沒有幼兒園,小學是六年制,有一年的學前班學習,所以整個小學是7年。學前班就相當于今天的幼兒園。
學校嚴格遵循國家規定,沒滿7歲不能上學。于是7歲上學前班,8歲上一年級。學前班會教授寫數字,加減法,拼音等,為正式的小學一年級做準備。
還記得在學前班開學前的那個下午,媽媽在家教我寫數字1-10,其他數字都還好,寫了幾遍都會寫。唯獨“8”,媽媽怎么教我都不會,中間怎么扭來扭去就是扭不轉,于是媽媽教完了后,我依然我行我素的,用兩個“0”代替。那時候,我已經7歲。
小寶現在5歲,開始寫字也比我那時候提前了2歲。
就像小寶“叨叨”的,“我已經會寫了”,觀察發現,他確實都會寫了,從1寫到十幾都不成問題。問題是,都已經會寫了,這樣重復大量的練習,有意義嗎?
幼兒園開始留作業,讓我很尷尬:要配合著幼兒園,“欺負”自家的孩子嗎?
不配合幼兒園,讓孩子隨意,家長的態度會不會讓孩子認為作業不重要,以后面對學校的作業,社會上的“作業”,也隨意處之;配合幼兒園,威逼利誘著孩子完成如此大量的作業,講真,孩子有壓力拖延,看著孩子這樣,家長我心里也有很大壓力:長此以往,孩子會發展成什么樣。
為了應對幼兒園的作業,減小孩子的壓力,我建議孩子把一頁的作業分成兩天寫,一天寫一半,這樣孩子每天的作業就少了一半,壓力也小了些。孩子很開心的接受了我的提議。
孩子面對寫字的種種行為,是不是很眼熟,不就是我們成人的“拖延癥”嗎?為什么會拖延,因為作業讓他感受到壓力,沒有興趣,又不得不完成,所以不愿意面對沉重的作業。
孩子5歲,身體都沒發育好,過早的握筆寫字,可能導致手指發育變形。看看我們的手指,是否還有寫字留下的痕跡。我的右手中指稍稍有些不正常的彎曲,是長期寫字導致的變形,7歲開始寫字尚且如此。
幼兒園的初衷是好的,讓孩子通過大量練習,學會基本的書寫,為小學教育做準備。可是與孩子年齡不符的大量的練習,養成了“拖延癥”的不良習慣,是讓孩子想到學習就沉重的心理壓力,在如此沉重的心理壓力下,日復一日,孩子還會對書本保持最初的那份好奇與熱情嗎?這樣的作業對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是好事嗎?
幼兒園為了配合小學的教育,難道除了過早的教授孩子寫數字、識拼音,就沒有其他可作為的了嗎?我想不是,教育講究因材施教,這個“材”可以是孩子的特長、愛好,也可以是孩子不同年齡段發育的特點,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自己的身體、心理特征。
幼兒園的孩子愛模仿成人,識記能力特別強。這個時候帶著孩子多閱讀,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多識一些字,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閱讀。能認識的字多了,可閱讀的范圍就廣了,就可能接觸到不局限于眼前所見的、穿越時間、空間的世界,引發更抽象的聯想和認知。
同樣的,遵循孩子興趣的情況下,帶孩子涂涂畫畫,運動玩耍,既能讓孩子保持興趣,又可以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和艱辛,感悟點滴精進的過程。
為了讓孩子會寫數字,記住各個數字的外形,幼兒園會編各種順口溜,把數字和各種形象關聯,比如:1像鉛筆,2像大白鵝之類的。然后每當你問小朋友,1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就是“1像鉛筆”。難道“1”不能是別的?1加1只能等于2?
孩子群里有位家長發了幅孩子畫的畫,稍稍有些抽象,上面藍色的一團是天,下面綠色的幾團是草,中間一些線條是樹。發這幅畫的家長在去群里發了個“不忍心看”的表情;老師評價說,需要更具化一些。
國外的一些畫,各種流派,有些畫,我們普通人一看,“這是什么鬼?”可是大家都很認可,這是國外XX畫家的畫,就算不認可,也能試著去接受。因為這是著名“畫家”的畫。為什么我們能接受那些什么派的看也看不懂的的畫,就不能能接受自己家的孩子畫抽象了些呢?
近些年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教育總是在說要學習西方的教育,要開發孩子想象力,開拓孩子的思維。可是教育現在在做的事難道不是在固化孩子的認知,與最初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