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問,為什么寫這種沒什么噱頭的文章,因為簡書可以賺錢,標題黨多好,封推對棒。其實,寫簡書,更多地是自己的體會和總結,如果一旦因為物質和虛榮,那么方向就偏了。
繼續昨天的話題。
群體中決定行為的意見來源的決定因素有兩類: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影響雖然重要,但是周期太長,只要知道間接因素主要有種族、傳統、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四個因素即可。
由于間接因素是群體意見和信念形成的基礎,短期不可改變,因此要想影響群體意見,就需要依靠直接因素。隨著間接因素長期性準備工作的延續,直接因素就能夠成為實際說服群體的資源。
書中提到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種:1、形象、詞語和套話;2、幻覺;3、經驗;4、理性。
首先是形象、詞語和套話,對此大家應該習以為常,因為這是政客慣用的伎倆。他們在演講的時候最喜歡使用一些含義極為模糊的詞語,比如民主、平等、自由等等。具體可參看去年特朗普的上任宣言。
其次是幻覺,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群體鐘愛幻覺而非真理”。古人經常會運用這些,無論是“大楚興,陳勝王”還是“高祖斬白蛇起義”都是這一因素的絕佳例證。
再次是經驗,經驗幾乎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群眾心中牢固生根、讓過度危險的幻覺歸于破滅的有效手段。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經驗必須發生在非常大的范圍內,而且能夠頻繁地得以再出現。至此,中西方思想的差異又一次體現。
最后是理性,事實上理性對群體沒有任何作用。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群體不會思考,邏輯推理并不能影響群眾。要讓群體相信什么,首先要知道讓群眾興奮的感情,并且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
看到這里可能會問了,既然理性對群體并沒有什么卵用,為什么還要把它列為能夠對群眾心理產生影響的因素?明顯多此一舉嘛。
在列舉能夠對群眾心理產生影響的因素時,根本就沒有必要提到理性,除非是為了指出它的影響的消極價值。
所以,不得不承認沒有提到理性的必要。但根據上述的討論,我們知道,將理性換成感情其實是更合適的。
另起爐灶,說說“Leader”和“說服”。Leader這個詞,本人認為書中翻譯成領袖有點過高,翻譯成領導又有些低俗。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只要有一定數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他們就會本能地屈服于leader的權威之下。因此我保留英文原著中的用法。
因此,在一個群體中,必定有人是要扮演leader角色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leader并不是那么容易當的,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leader的意愿是群體的核心。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中許多leader都很擅長“洗腦”,這可以說是成為一名合格的leader必備的素質。那么,這里面有沒有什么技巧呢?答案是,有!
當leader們打算用觀念和信念,在現代的各種社會學理論框架下,影響群體的頭腦時,他們就有各種不同的手段。其中有三種最重要也非常明確的手段,分別是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
1. 斷言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群體不會思考,理性、邏輯推理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因此,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深入人心最可靠的辦法之一。
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越缺乏證據,就越有威力。所有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都是簡單的斷言。
2.重復
在斷言的基礎上,重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說服手段。被斷言的事情,需要通過不斷重復才會在人們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最終能夠成為廣泛接受的真理。
3. 傳染
各種各樣的觀念、情感、情緒和信念,在群眾中都具有病菌一樣強大的傳染力。群體的意見和信念會因為傳染但不會因為推理而得到普及。
15年的股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民在恐慌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不計成本拋售股票造成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群體中的說服力高手,那么掌握以上三種手法并靈活運用就足夠了。
后話后記
行文至此,本書也就差不多講完了。其實心理學的書看多了會發現許多知識都是相互穿插的。
對于心理學,信則有,不信則無。我一直堅信一點:所有心理學都是數據分析的產物,本質上只能自證,不能證偽,是統計學和概率學的一種應用。而概率學呢,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