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6.3)
? ? ?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通譯】
? ? ? 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學究】
? ? ? 魯國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后旁落季孫氏,季孫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之后魯國政權旁落伸孫、叔孫、季孫,季孫之后魯國國政已經很式微了。
? ? ? 三桓掌握了國家政權,這是春秋末期魯國一種政治變革,這種社會政治變革“天下無道”,導致國家式微,百姓生活凋敝,文化傳承淹沒。孔子對于這種變化實在是接受不了,還是基于他的“禮治”的思想,希望變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 ? ? 中國的朝代更替就是因為沒有了良好的文化禮儀傳承才導致這種現象不斷發生,只可惜孔子之后兩千五年都在重復這樣的現象,一個民族在起起伏伏中艱難前進。
? ? ? 國家治理分三個階級,統治階級、管理階級和百姓階級。統治階級維護國家的統一管理,管理階級服務于統治階級,維護社會治理,百姓階級就是生產階級,創造社會財富。嚴格意義來講,就是統治階級和百姓階級是一個共生共榮的關系,唯有管理階級與上和下都是對立階級,一旦管理階級獲得了主權,國家就會出現統治無集權,百姓要多繳稅,迅速激化社會矛盾。盡管孔子沒有這樣提出理論,現實中就是如此演變。
? ? ?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這種三權平衡直到清朝雍正年代才出現,只可惜后面的跟隨者沒能發揚光大,可見中國歷代的政局管理都在這里出現了斷裂。誰能搞清楚這種結構關系,誰就是真正懂得國家治理的高人。
【原文】 (16.4)
? ? ?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通譯】
? ? ?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學究】
? ? ? 人不可無友,儒學五倫常中朋友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倫常。人具有群居性,如果沒有與之交流的朋友,是難以想象如何生活的。
? ? ? 人在成長中,無論父母、無論兄弟姊妹、無論夫妻,師生或者君臣都俱有不平等性,人在這么多不平衡的情感壞境中需要有一種平等性的情感支撐,那就是朋友關系。朋友之間的關系是平等而互通的關系,所以但凡朋友多的人都是平等性極強的人。
? ? ? 嚴格意義上講朋友之間沒有利益關系,但朋友關系容易轉化,一旦朋友之間產生利益關系,就容易變成不平等關系,損友就容易令朋友走向利益關系,只有凈友才能夠保持平等關系。所以孔子在這里提出益友有三,損友有三就是這個道理。
? ? ? 生活中,有直言相勸,肝膽相照的朋友出現,真是人生的最大樂趣。不可輕易把朋友變成其他關系,一旦出現了其他關系的演變,人性的險惡就瞬間流露。《高山流水》的故事才是真正朋友的寫照,伯牙彈琴唯有鐘子期明白,鐘子期死了,伯牙摔琴,可見這才是真正的朋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