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封底是這樣介紹此書:作者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的經驗,從32個不同角度,提出參觀美術館的不同方法,腦洞清奇,有趣兼具實用性,是一次對僵化思維的大挑戰,令你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沒想到!”是呀!我自己也會參觀美術館,但為何我就沒想到?!但反過來再想:我怎樣才能想到? 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思考角度。
我為何沒想到?我怎樣才能想到?兩個不同的問題,前一個問題在我看來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而后一個題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正如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中著名對白中說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借用這句話,我想說:能與不能還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問題,針對的是完全不同審美層次的欣賞者。
作者為何想到了?首先作者是有行走世界各地的經驗,是一位對藝術也有種癡迷而且孜孜以求者,而且我想象這位作者應是一位魅力十足、激情四射、知識豐富的人,善于利用身邊任何一個細節激發靈感。比如,愿意與警衛主動請教,哪怕與警衛會心一笑也能找到藝術的靈感,對于如何找到一位功力深厚的導覽員,書中講到的提問方式來引導導覽員從羅列知識點轉變為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去過古董商威爾遜的“糟糕藝術博物館”,看過讓人敬畏或讓人惡心的藝術,比如書中提到:看到在一個玻璃展柜里腐爛的牛頭,這時的心理情緒從震驚到內化,從而達到理解藝術品的關鍵第一步,書中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分析如何接納你的這種情緒本身,到最后變成理解藝術家要表達的一種觀點。書中的每一個觀點可以不一定能完全贊同,至少書中用心理學及美學的專業視角解讀藝術品,用提問的方式不斷讓我思考,藝術品究竟會給我帶來什么樣的收獲。
我為什么要去美術館?這個問題很私人化,也可以問:如何確定你的潛在動機?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書中所提到的可能只能做為參考。對于我自己來說不算是特意去美術館看某個展覽,而是為了滿足更寬泛的求知欲,同時也為了避免人潮洶涌的展覽。既然去了美術館,肯定希望不虛此行,那么這趟藝術之旅,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我與藝術相遇發生了什么?進入展廳后,任何人都只能靠自己了,因為官方默認,藝術欣賞是不言自明的,無須在旁解釋。當我與藝術相遇,就能領會藝術的真正含義了嗎?藝術又是如何吸引我的?這些似乎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藝術對于每個人來說真的很神奇,一切的策略都顯得飄渺不定。如果沒有豐盛的藝術想象力,那么,再豐厚的生活積累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純粹對生活的記錄和再現顯然并不是藝術。只有去對每一幅作品花上足夠多的時間去展開一定的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消化它們??墒俏覀円话阍谒囆g品面前花費的時間很有限,幾十妙甚至更短,最多一二分鐘就接著下一幅作品了,與藝術品的相遇大多是一種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一種審美心態。
這本書很快會看完,作者的思路簡直就是神思飛越,讀起來有趣、有味。作者為何會想到?我想作為藝術愛好者在接觸藝術之前主體境況,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像能力、文化基礎、藝術修養、審美趣味等方面的影響是關鍵。不管藝術品是如何會讓人心醉神迷,藝術愛好者對藝術的理解不變:藝術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