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哥哥最近遇到一件比較鬧心的事,和靜哥哥大學時期一個社團的學妹,但我們不是一個專業,她是學美術的。為什么說我鬧心呢?畢業后我這個學妹為了追求美術夢想,想放棄現在她自己的工作去學美術,但是家里父母不是很同意,她就問我的意見,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或許在別人眼里也許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這件事卻給了我寫作靈感。
畢業前的我們滿懷著夢想,想著有一天能夠成為想象中的那個人。畢業以后我們漸漸遺忘了當初的那些夢想,只是一味著為了生活而奔波,過著乏味的日子,一天又一天。
人和水果一樣也是一樣的,我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是可以的,但要你自己這個夢想實際可行,然后在一步步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像吃水果一樣,懂得吃的人或者很重視養生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體質以及季節變化,有選擇地購買水果,吃一些自己喜歡且對自己身體有利的水果,這樣便可得到不錯的效果。并且,人們對待飲食的方式有時跟他們對待事業方式不一樣。所以,結果做錯決定來了再后悔。當然,有些“后悔”是來得及的,就像一些小錯誤造成的損失還是可以承受的。
其實,我們都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自己的夢想并且甚至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如購物時,只選對的,不盯著貴的,稱心如意地挑;比如進食時,只吃對的,不單憑口味去選,合理搭配;又比如工作中,只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有生產力的事情之上;又比如生活中,只跟對的人在一起,享受被欣賞的快樂……讓自己的人生沒有多余的灰暗。
然而,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實現夢想的。因此,水果有水果的“悲劇”,我們有我們的悲哀;水果如人,走了一批,又來一批;人如水果,不是相生就是相克。所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吃什么比你吃多少更重要,你跟誰在一起比你跟多少人在一起更重要。
每個水果都有成熟的時候,正如每個人都有春天;每一種水果收獲的季節都不同,正如每個人成功的時間往往都不一樣。水果如人,擺在不同的地方,價值就不一樣。水果為大眾而活,只要迎合了市場需求,銷量就不是問題;人到底為啥而活?為了事業?為了家庭?為了孩子?還是為了父母?其實都不是,人在本質上永遠都是為自己而活的:對工作或事業認真負責,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長;對家庭或孩子用心照顧,是為了讓自己收獲幸福;對父母長輩充滿孝心并好好敬護,是為了讓自己問心無愧,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自己。
所以我覺得家人又何必阻止學妹追求自己的夢想?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的,你該活出你的精彩,她也需要活出她的精彩,除非她從沒想過要精彩,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既然愛她,何不給她想要的幸福呢?我們能夠看到她的完成自己的夢想,卻無法體會她當時的艱難與付出,她一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一定要有比別人更多的堅韌,才能夠最終將這個夢想點亮。
像我學妹這樣追求夢想的人有何止她一個人,不肯放棄夢想的人,總是會活得開心舒適些。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會為這個目標去努力奮斗終身,他們希望憑借自己的能力讓夢想成真,用夢想點亮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從來不平庸,也不平凡,他們的人生總是會活得很精彩,從而體會到其他人無法感受的幸福。這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