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之認清偽學習

富蘭克林:從學徒到傳奇

很久以前我讀《富蘭克林自傳》的時候,有一個細節印象非常深,因為那個時候也在做自己的文學夢,想在寫作上有所作為,所以看到這一細節時很有感觸。

富蘭克林說來是個傳奇,又是科學家,又是文學家,又是美國的國父,參與了《獨立宣言》的起草。

我們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掙錢的人,一種是把自己照片留在錢上的人,而他就是屬于有幸讓自己的照片留在美元上的少數幾個美國人。

富蘭克林

這個人的知識跨度很大,做的事情很多,你覺得他活了好像不止一輩子,他活了好幾輩子,因為隨便哪個領域做到他的成就,都要花一生的時間。但是他一個人做了好幾個人的事情,關鍵在他每一個領域里都卓有成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的理解就是他學東西很快,他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昨天我們講到了一萬小時定律,時間是每個人最終極的局限,一輩子就那么多天,一生當中你能有多少個一萬小時呢?

當然這個人也算長壽,活了80多歲。他的起步也很早,是童工出身,在他很小的時候在印刷廠當學徒工。但是他跟普通的印刷工不一樣,當他看到報紙印出來的時候,他在想,是否有一天我不僅是在排字,而是在寫字,讓自己的文字出現在報紙上。

當他這樣想的時候,馬上就付諸實施。他是怎么做的?他沒有去報個寫作班,而是開始自己做自己的老師。他的自我教學方法很有意思,他從雜志、報紙上選文章,選那些覺得很好的文章認真讀。他讀的時候時不時抄下一段話,寫在一張紙上;再往下讀的時候,他又在另外一張紙上抄下一段話。讀完以后,把文章放在一邊,把這些紙打散,然后過幾天以后,他讓自己把這些話按順序排列下來,這樣他就能知道這篇文章的結構,然后Rewrite(重寫)這篇文章,或者叫用筆來復述這篇文章。

當他這樣做的時候,發現雖然他自己好像讀懂了這篇文章,而且覺得很欣賞,但是落到紙上的時候,能寫下來的很少,一篇很長的文章他只能寫下一小段,這時候他會有一種挫敗感。

但不止步于這種挫敗感,他接下來又重新讀那篇文章,讀完以后,他再一次地重寫,然后把自己重寫的文字跟原文對照,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真正讀懂這篇文章,更沒有真正領略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一篇文章他要反復重寫四五次以后,才逐漸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這樣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從印刷廠的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專欄作家。

我看這個故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他的這個辦法太笨、太土了,我們一般都不屑于用這種方式去學習寫作。第二個感受就是他的方法太神奇了,因為他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起點非常低,但最后的結果,讓很多跟他一樣有寫作夢想的人自愧弗如。

我想起一個諺語,慢一點,也許更快些。也許富蘭克林正是憑著這種看似很慢,其實很快的方式,讓他在有限的一生當中,在多個領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知識囤積”不是學習

這幾天我在讀《學習的本質》,作者是法國人安德烈·焦耳當。讀這本書時,我時不時回想起富蘭克林的這個故事。作者在這本書里做了幾件事:第一,他重新定義了所謂學習到底是什么;第二,學習需要有什么樣的前提條件;第三個是我們如何學習。

這聽起來稀松平常,但是細讀起來覺得這本書非常有營養。之所以有營養,是因為它顛覆了或者重新覆蓋了我以前關于學習的認知。

什么叫學習?他對學習有一個定義,所謂學習,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先有概念”,先有概念是他的一個術語。也就是從一個既有的解釋網絡,過渡到另外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網絡,以處理眼下的情景。

他對學習的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從后往前追溯,首先是眼前出現了一個情景,這個情景最大的特點是讓你蒙圈,對你既有的解釋網絡形成了挑戰,你會情不自禁地叫出來,怎么會是這樣?他認為這才是學習的開端。

也就是說,學習首先要有挫敗感和危機感,就像我們看到一個東西想買,打開錢包發現錢不夠,這叫挫敗感,也叫危機感。你原有認知的家當已經沒法應對眼前的情景,自然會有挫敗感,有困惑,甚至有威脅,這其實是你原有的解釋網絡受到了創傷,就像美國人在珍珠港受到了日本的突然襲擊。

他認為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學習,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不過是一種信息和知識的被動囤積,你之所以學習,是因為你覺得應該學習。

但是當我們拿著手機躺在床上,瀏覽朋友圈的時候,你也會時不時發現新鮮的東西,其實那是旅游的心態,這個不錯、那個也不錯怎么辦?你自然會有一種將它納入你的記憶中的欲望,當然其實你用不著,你只需要把它Mark一下,存到你的手機里,這個時候你獲得了某種快感。

為什么會有快感?是因為你有知識焦慮,你有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的匱乏感,你也有一種隱隱的恐懼,這樣一種收藏行為只是緩解了你的焦慮而已。嚴格地說這不叫學習,因為你現在并沒有體會到一種危機感、挫敗感,你沒有在做一件事情、解決一個問題,你只是覺得新鮮而已。你把這種東張西望,以及在東張西望當中獲得的某種新鮮感當成是學習,你以為你收藏下來了,但收藏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

一段時間下來,你發現你收藏了幾千條這樣的信息和知識。實際上這些東西回頭看時,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收藏的,這些東西看似跟你相關,實際上跟你毫無關系。這有點像女士們買衣服,不停地購置,不過就是讓自己的衣柜增加了一些你幾乎從來不會穿的衣服。有一天你打開衣柜時,都會吃驚,我什么時候買的這件衣服?

“無限準備”又名拖延癥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我們覺得自己也好像讀了不少書,但真正想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寫一篇文章,寫一個文案時,發現過去積累的東西像是“七寶樓臺,拆之不成片瓦”。

還有一種類似的情況是,當我們想寫一篇文章時,不愿意馬上動手,很自然的陷入一種無窮準備的狀態中,總是告訴自己,我還要準備,我還要積累,我還要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以前我講到過,這就叫做拖延癥。

拖延癥的第一個特征就是無窮準備,而無窮準備的背后是回避反饋。當我們真正開始操作的時候,已經獲得的東西立即就得到了反饋。面對這種反饋,我們有一種挫敗感。這樣我們很自然的就去回避這種挫敗感。

我們以囤積、準備,造成一種獲取了的假象,讓自己繼續滯留在舒適區,而不肯跨進學習區。因為只要跨入學習區,就會面對反饋,就會面對自己的不堪。

所謂進入學習區,就是要體會恐慌。與此同時,你原有的知識模型被打破,打破以后你還要努力地去建構。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最要命的是,看到了自己的淺陋。所以我們總是本能的規避這種狀態,剛想要踏進那個區域,馬上又縮回來。

對穩定性的迷戀,對知識上的舒適和安樂的迷戀,這是我們在進行所謂的學習時經常陷入的狀態,這種狀態我們以前講過,是一種偽學習的狀態。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真正的學習呢?你想開始學習,需要做哪些真正有效的準備工作呢?一個就是要進入持續的不均衡。第二,學習的時候要找到一種假想物。就像軍人在訓練和演習時,要有一個假想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公交車上 偶遇我的朋友江小白 他說的每一句話總是清新雋永 富有詩意,他對我說 玻璃眼鏡的度數是為了看清世界 玻璃瓶...
    泰山聽雨樓主閱讀 266評論 0 0
  • 封裝就是定義方法或函數去操作成員屬性或成員變量; 封裝的好處: 1.提高代碼的安全性 2.提高代碼的可行性 3.提...
    vikin_閱讀 446評論 0 0
  • 我正在「商業觀察」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一起來吧?http://t.xiaomiquan.com/AUzj2ni
    咸叔說閱讀 179評論 0 1
  • 并沒有什么實在想說的,只是隨便寫寫吧,爭取能養成這個習慣。每次和家里聽完電話,就有一種內疚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徹底的...
    其實還行閱讀 19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