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子
? 報名這次行動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高寫作技能,明月說到的其他的編程、英語、演講等等后期再說吧。先掌握寫作的技能,然后再以寫作的技能為基礎,把習得的經驗和方法移嫁到別的方面,獲得更多技能的提升,這是初步的思路,在發現更好的方法面前,就先按次策略執行吧。實際上,這也是在看完《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精要主義》《成功、動機于目標》這三本書之后的體會,這也要學,那也要學,收效可能反而不好。
1? 坦然面對現實,對自己寬容一點
? 我報名行動課是8月份,但課程推遲了,所以這三本書對我來說,已經看了有兩個月,相對第一次看,已經有了一些實際的運用體會。
? 原來工作中每天要處理幾十件事,現在還是需要處理幾十件,這是現實,現實不會因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得更少。區別在于運用書中的道理之后,可以及大地放空自己的內心焦慮,特別是有幾項工作都很急,同時需要處理的時候,不至于因為焦慮而大腦空白,束手無策,無從下手。
? 看完書后,我就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焦慮、緊張的情緒會產生,以至于阻礙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其實就是因為想要把每一件都做好,做不好會有挫敗感,實際工作中,領導很少有過責備,但即便這樣,因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或者說自己很討厭挫敗感,這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 事情太多,做不過來,即便制定了優先順序,但必然有一項做不完,那么就去坦然接受這個結果,盡可能做好其他的幾項就可以了。每當自己這么去做的時候,情況剛好相反,也很奇妙,效率反而會變高,最終能夠把事情都做完,質量、效率都比原來有很大的提升,還有還帶來成就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工作。我想這也是一大提升吧。
4? 量力而為,對自己好一點
? 有了一點小改變,獲得了一點小成就,但是想要通過工作提升收入,還需要做足準備,回報這東西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體現出來的,所以需要自己對自己進行獎賞,也就是對自己好一點。
? 以前都是埋頭苦干,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后來發現,這樣做其實有些吃虧,雖然說吃虧是福,但是有些成果可以通過調整一點策略就能夠實現的。我琢磨了好久,然后得到了一個策略,就是工作中,少加點班,把一本分精力挪出來用于寫作,為了讓寫作短期有一定的收入,那就先從公司內部開始,我想到了兩個地方:
? 公司微信公眾號,公司的報紙。
? 文章寫好后就向這兩個地方投稿,收獲簡直處于意料,一遍公司級的要求就比較低,并且還有編輯幫忙改稿,因為寫的人本來就不多(能寫出好文章的人真的是稀缺),每次改稿的意見,都是不小的收獲,同時還有稿費,也等于是一舉兩得了。兩個月下來,有兩篇文章發表與公司報紙專版,加上公司還有兩倍稿酬,可以說,這次行動課還沒開始,我就先把報名費賺回來了。
3? 放棄美美的誘惑,走自己的路
? 在行動課期間,看見小貓妮的思維導圖用得非常漂亮的,突然就有很大的沖動去學習思維導圖的制作。因為自己買了很久的Xmind,平時也有用,但是效果一般是這樣的,短期感覺很有效,長期就沒什么明顯的感覺,看著別人能玩的這么純熟,心里不是滋味,一直對次耿耿于懷。但細想一下,如果這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精力的分散,雖然用思維導圖對寫作也是很有幫助的,把兩者結合起來,效果也許會更加好,但是在掌握這種快速的工具使用之前,應該先緩一緩,過幾天再說吧,可以先把資料收集起來,以后再專門制定計劃學習思維導圖這個工具。眼下的首要任務就是:
行動課 = 聽課 + 筆記 + 作業
? 聽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發現:
? 首先,聽的時候,戴上耳機比不戴耳機的效果要好,不戴耳機,容易有外界的干擾,容易分神,而戴上耳機之后,專注的能力會得到提升。
? 其次,聽三遍比聽一遍的效果要好,第一遍,大多的精力用在了滿足好奇心,哇!老師原來是這么學習的啊;哇!原來別人真的做得到啊;咦!老師做過銷售,那這個課程會不會是銷售的套路呢?自己要不要去研究一下銷售的套路,以便后期把自己的東西“忽悠”出去呢?......
? 聽第二遍的時候,在意的就不是這些了,就會篩選掉一部分信息,比如說,會不自覺地想哪些內容雖然很好,但是對自己沒有用,應該暫時舍棄,哪些內容只對別人有用,自己沒辦法復制,也應該舍棄,這樣收獲的就不一樣了,也印證了《精要主義》要點。
? 到了第三遍,就會去思考,老師出這個課程的潛在邏輯是什么,她是如何進行排序的,這個過程和寫作似乎如出一轍,這時候,就切入到了自己報名行動課的目的“提高寫作能力”,這種課程架構的編排,其實就可以嫁接到寫作技巧上面來。
? 尾聲
? 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寫完鼓起勇氣分享,這是在第一節課程里面學習到的技能,剛開始,入群的自我介紹都能感覺到一股自卑襲來,別人那么厲害,我自己呢?最有成就的一件是是啥?感覺就沒有什么有成就得事情啊。
? 但是,硬著頭皮做出自我分享之后,就有勇氣做后面的分享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雖然有些拙劣,也許入群的自我介紹,就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
【作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