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助人為樂?!

某一天,和朋友下班回家的時候,路邊上一位清潔阿姨攔住了我們,拿出手機對我們說:“能不能幫我看下手機,把歌停了,我不知道怎么關”,說完,她把手機打開,我便伸手把她手機上的歌給關了,阿姨一看歌停了,笑了笑說:“它一直唱我也不知道怎么接電話,電話打過來都接不了,我又不會弄,都是看到路邊的人讓他們幫我弄的”這時站在我身邊的朋友便說:“那要不你電話報給我,我給你打過去看看能不能接”,說著朋友一個電話打過去,阿姨的手機卻毫無反應,朋友看著自己的手機又看看清掃阿姨的手機,有點疑惑,我也盯著阿姨的手機看,突然反應過來說:“她是不是開飛行模式了?”朋友來了句:“噢,對”調回正常后,手機終于撥通了,手機交給主人我們便走了。

走在路上,我對著朋友說:“我覺得你有一點特別好”“什么?”“就是會很熱情地去幫助人,就像剛才我也會幫,但是我可能沒有你那么周到,可能我關完歌就沒了,但是你還會去想著給她回撥一個看看能不能聽,教她往左邊滑是拒絕,往右邊是接受,我覺得你這點挺好的”朋友卻說:“這要看人啊,有的人不懂就多幫一下啊”,不管怎么說,在幫助的過程中,看到朋友的行為,我能發現自己只能有親切,卻沒有熱情和細致,也是因為她的“熱”于助人讓我明白為什么她能很容易的自來熟了。

值得肯定的是---熱心助人倒真是一種良好的教養,只是有時候助人時我們熱心不是很足,缺了點一鼓作氣好好幫的決心。

關于另一件助人的事我是從朋友那聽說的,有一天她坐在公交車上,靠站時人陸陸續續的下車,一位老奶奶走到下車區時門已經關上,因為下班時間,車上人多也嘈雜,老人家聲音小,司機師傅聽不到,正準備開車時,突然剛剛下車的一個小學生跑向前車門,對著司機說:“等一下、等一下,有人要下車”,后車門開了,老人家下了車,朋友說:“我原本以為那個小男生是老人家的孫子,所以才會跑去前面叫司機開門,后來才發現,小男孩是別人的孫子,和那個老奶奶沒有關系,有點感動”,我聽著,淡淡地接了句:“是挺感動,現在小孩都挺好的”,朋友又說:“現在就是兩極化啊”,我不明所以,朋友便解釋道:“就是小孩有的好,有的不好,老人也是,有的好,有的很壞,挺兩極化的”。

這個“兩極說”有點太絕對,沒有做什么特別極端的事情都不能說壞,絕大多數人有對人好的一面,也有對人不友好的一面,不友好的時候多是帶著防備心或是被觸及到自己利益,比如說小孩不想和某個小朋友分享玩具,就會生出討厭或者隔離的樣子,老人家也許覺得你的某些行為他們看不慣或者感覺你對他的兒孫不好、又或者是你碰壞她的某些勤儉節約一輩子的東西,他們就會對你產生反感,不好的情緒反應在人的臉上,我們都是能察覺出來的,感到別人對自己抱有不友善的表情或態度時,不管她做對什么事,我們就會認為那人不好、那人很壞。反過來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壞極端”的人也沒什么錯,只是剛好你不是能讓他/她給出好感和喜歡的那個人而已。

高爾基說:“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這個“永遠”實在是太夸張,畢竟人都不是圣母或耶穌,不可能對誰都好,只能說能力范圍內盡力而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