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看了一部以真實事件為藍本創作的影片—《Patriots Day》。
? ?“愛國者日”是美國的一個節日,最初被定在4月19日,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戰——發生在1775年4月19日的“萊克星頓的槍聲”。
? ?從1969年開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愛國者日被改在4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就是為了慶祝愛國者日而舉辦的。
? ?2013年4月15日,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如期舉行。就在一片熱鬧祥和之際,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兩枚炸彈在終點線附近先后引爆,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傷。其中一名受害者是波士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呂令子。 事件發生后,美國聯邦調查局迅速介入,將事件定義為恐怖襲擊,并鎖定嫌犯為26歲的塔米爾南·沙尼耶夫和19歲的喬卡·沙尼耶夫兄弟。 在追捕的過程中,哥哥被警方槍擊后不治身亡,弟弟則在同日被警方抓獲。
? ?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場災難,在這場災難中,槍只是第二危險的東西。而在真實的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事件中,情況比電影中還要嚴重很多。
? ?據悉導演在拍攝本片的時候為了盡最大的努力真實還原當時的場景,特地找來當年參與槍戰的警員親自執導當時的動作和程序。 除了找參與槍戰的警員現場調教,導演甚至動員上百位警員下海當臨時演演員,就是為了百分百還原超臨場感的驚險槍戰場面。影片力求真實,導演先在波士頓警局會議室進行沙盤推演,所有槍戰發生的位置和時間順序都是當年辦案人員親身指導,利用玩具小汽車和小道具一遍遍模擬確認,再回到案發現場比對所有細節。
? ?最終,就是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效果。
? ?而這部電影在立項之初便引發了一些爭議,有許多質疑者認為爆炸事件過去時間不長,不應自揭傷疤,更有人認為不應該拍攝這樣的電影,他們認為這是美國的一場災難,是美國的恥辱;也有不少人持正面態度,認為電影不僅能向英雄致敬,也是告慰受難者的方式。
? ?《愛國者之日》將向世人展示發生在表象之下的深層問題,凸顯社會團結協作與英雄主義的重要性。誠然,拍這樣一部電影是很有必要的。
? ?撇開影片背后深意不談,導演在鏡頭畫面選擇上也沒有少花心血。
? ?電影中對每一個波士頓街道景落的鏡頭描寫,每一處畫面采集,爆炸案真實影像和劇組自制拍攝的畫面輪流插入讓觀眾感受親臨其事件現場。雖說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發生,但除非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親歷者,普通觀眾甚至無法發覺電影中哪些情節是對真實事件的發生做了更改,以至你會感覺這真實感更傾向于是一部紀錄片。
? ?波士頓這座城市的魅力,不只展現在鏡頭里那些美國最老的建筑,強大的四大聯盟球隊,還有曾經和現在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份子,每一個人對于反恐的決心,對于更美好未來的向往。情節中穿插了大量的波士頓地點和華人的出現, 每個在波士頓讀過書的中國留學生都用過的rush runner,每個長跑愛好者都晨跑過的查爾斯河沿岸,都在為這部影片的多彩和真實感增添色彩。
? ?另外說到主演沃爾伯格,這個土生土長的波士頓人。這是他與導演彼得·柏格合作的第三部電影。這部電影在籌拍時,你無法想到除了他還有任何人能夠完全無縫對接地擔任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表現讓你完全無法和泰迪熊里那個葷段子不斷,吐槽貫穿全片的john聯系到一起。是的,相信我,這部片子里沃爾伯格的主演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或多年以后,提起波士頓這座城市,沃爾伯格會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之一。
? ?如果你是一名曾在波士頓這座城市生活過的人,是一名Celtics, Red Sox球隊的忠實粉,是一名曾生活過在恐怖活動籠罩下且從心底里親盡全力支持世界反恐的人,那么這部電影將會引起你更多的共鳴。毫無疑問,它會痛戳你的淚點,燃起你對不堪生活的信心和反恐的堅決。我想恐怖分子也會后悔,他們選擇錯了城市。這座城市不會因爆炸案的發生而沉淪,人們不會因此陷入恐慌,被籠罩在恐怖陰影之下??嚯y只會聚集起這座城市所有的人更堅強的內心和對反恐和平的渴望,這座城市,乃至整個國家和世界都會因此更加的強大,正如影片中所展示的鏡頭,波士頓全體警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抓捕歹徒。
? ?而影評人對這部片子的評分并不高,這就意味著這部電影是存在不少遺憾的。比如,電影前段由于敘事線程太多,鋪墊略顯平淡之余,也不免讓人感到拖沓。但這在我看來沒有什么不好,爆炸案的不同參與者極具生活化的開頭和日常,然后再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帶著觀眾逐漸走進這個事件。
? ?每個人,在4月15日下午匯聚到賽道終點之前,都有各自的生活,或美滿,或和順,或坎坷,無論是怎樣,但這些生活都充滿希望。
? ?年輕的杰西卡和帕特里克夫妻,住在狹小的公寓里,美麗善良的杰西卡工作時看護的老太太去世,老太太生前托老伴兒將一個漂亮的掛墜送給杰西卡,感謝她在她最后日子里無微不至的看護,杰西卡回家將這美好的物什與帕特里克分享,兩人共進晚餐,期待著即將到來的愛國者日。
? ?普通的麻省理工校警肖恩,愛慕著學校的高才生李,他約李和她的同學們一起去看樂隊表演,并保證能拿到十張票。肖恩的兄弟們都不看好他的暗戀,天才少女又怎會看上沒什么學問的平頭小伙??墒抢顣跓o人的走廊里悄悄握著肖恩的手,會告訴他自己一定會同他一道去看球賽,兩人美好的戀情似乎呼之欲出。
? ?老練的警長湯米,脾氣火爆,原本應該升級為警長的他卻因為打人事件不得不接受處分,處分的最后要他在愛國者之日當天穿著黃衫在馬拉松終點處維護治安,向在馬拉松終點線的領導微笑示好,他并不喜歡這差事,好在他還有愛他的妻子,會在他清晨出門前給他一個擁抱和親吻。
? ?水鎮上年邁的杰夫警長,保持年輕人都少有的幽默感,每日清晨開車去附近的便利店為自己的老伴買愛吃的松餅,細心的他會將未吸完的煙頭留在便利店門口的窗臺上,從店門口出來時再帶走煙頭。
? ?剛剛買車的華人留學生丹尼,熱愛運動,會早起沿著穿城而過的河流跑步,在途中和家人視頻,再炫耀一下自己剛買的新車,并和家人探討這樣的話找女朋友會不會容易很多;和餐館老板推薦自己的外賣APP的時候邂逅性感迷人的姑娘。
? ?父親帶著坐在兒童車里的兒子在愛國者之日的清晨來到馬拉松附近的街道,他們要一同去看媽媽跑馬拉松,兒子看上去很興奮的樣子,父親推著兒童車緩慢在人群里前進。
? ?所有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他們之間看起來沒有任何聯系,他們互不相識,他們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在未來的幾十個小時之中被改變——有的人會丟掉的性命,有的會失去的雙腿,有的會痛失愛人。但是在影片剛剛開始的這一刻,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導演透過鏡頭告訴我們,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都有未來,有希望。
? ?甚而連制造這起恐怖襲擊的兩個人也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反派符號,他們是兄弟倆,哥哥有妻女,跆拳道事業短暫而成功,弟弟有同學,在學校也活得如魚得水。他們也非生來邪惡,弟弟會逗哥哥可愛的小女兒。他們在愛國者之日前有計劃的準備著,弟弟對著“教學視頻”制作炸彈,哥哥在鏡子前剃掉自己的絡腮胡。
? ?爆炸的發生,僅僅在一瞬間。混亂的場面,最初不知所措、而后慌張四散的人群,滾滾而來的濃煙,震耳欲聾的爆裂聲,滿屏盡皆斷肢和殘臂,傷者鮮血淋漓,失聲痛哭,剎那間哀嚎遍野。
? ?杰西卡和帕特里克在第一顆炸彈的旁邊,最先從昏厥中醒來的杰西卡忘記了自己受傷的雙腿,鎮定的為旁邊的帕特里克止血包扎,兩人緊握雙手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受傷的兒童坐在兒童車里撕裂般的哭嚎,他的爸爸倒在附近的血泊里,爸爸看向兒童車里滿臉是血的兒子,眼里溢滿悲傷;警長湯米第一時間呼喊救護車和支援,拖著不便的雙腿來往于兩個爆炸地點檢查傷員,幫助安頓流血受傷的民眾。
? ?當我們隨著他們的視角經歷這個事件,事件離我們就不再遙遠。
? ?電影看到這里,我特別希望這是中國電影,特別希望這些演員都是中國人,講述的是中國故事。主角們不是超級英雄,也沒有特異功能,可他們就是這樣的可愛!為什么?大概是他們讓我相信,這才是有可能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我為能有這樣的同類而感到慶幸、驕傲,也希望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人:盡忠職守、生死關頭第一時間撲向我,用血肉之軀保護著我。是的,這種喜愛,是因為真實的人,才能給我們真實的安全感。
? ?其實,我覺得《愛國者之日》更像是一部群像戲,因為你無法說出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每個生命的背后都有故事。
? ?當我看著Patrick Downes和Jessica Kensky夫婦,作為無辜的馬拉松觀眾,卻被恐怖分子炸到重傷,不得不雙雙截肢,會忍不住對恐怖分子的暴行感到憤怒,而他們彼此在醒來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詢問伴侶的情況,這讓我在觀影的同時也感到了些許溫情,而在三年后,Patrick Downes本人,帶著左腿的假肢跑完2016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在終點線和妻子擁抱痛哭時,我不禁紅了眼眶。
? ?當我看著水鎮所長杰夫跟窮兇極惡的恐怖分子交火,尤其是他在追擊歹徒從側面包抄,翻越柵欄時那不怎么靈活的身形,我甚至為他捏了一把汗,擔心他會不會還沒有和歹徒干上就先自己摔了一跤。
? ?當我看到被劫持的中國同胞,鼓起勇氣從恐怖分子的車上逃出來,沖到附近的便利店中打電話報警,并操著一口帶著濃重中國口音的英語跟警察說:“去抓住這些狗娘養的!”(Go catch these motherfuckers!)時,有些想笑的同時也油然升起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v觀整個事件下來,不得不說,這個華人小伙子是抓住恐怖分子的關鍵。
? ?也正是對這每一個參與者的感同身受,能讓我們這些沒有親身經歷這個恐怖事件的觀眾,能對它有切身的感受。
? ?當我們把一個“故事”變成與自己有關的“私事”,就很難不被打動。
? ?而在電影的最后,開始放出事件參與者原型的相片和訪談片段時,觀眾也更能被震撼到。
? ?所以,這部電影從專業角度來講可能不甚完美,但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整個美國社會的精神凝集。
?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中我想吐槽的主要是以下幾點:
? ?影片中兩位穆斯林在和丹尼的對話里毫不掩飾的言行、對911世貿中心恐怖事件、對敘利亞的看法,足以證明恐怖分子是不分性別不分宗教不分國界的。其后中國小伙勇敢逃脫,在兩兄弟的最后一段逃亡途中,那位哥哥的表現也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分明是他專心于手機路線規劃而讓丹尼逃脫,卻非說是下車購物的弟弟讓他分了心。弟弟剛一反駁,立即便被扼住喉嚨,以死威脅。也許這正是恐怖分子的邏輯:無論發生了什么,我都沒錯,否則便動用最極端的暴力。也許有人會問,恐怖分子為什么會有如此行徑,而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純粹為了發泄,二是執著于自己的宗教主義。
? ?其次則是影片中嫌犯焦哈爾三位同學的冷漠讓人震驚,如果他們能在認出疑犯的第一時間提供線索,或許肖恩也不必死亡,還能和他心儀的MIT女孩有一段美好佳話,也不致出動多民警力追查嫌犯,更是和其殊死搏斗,導致重大人員傷亡。
? ?再次是在抓捕嫌犯時,州長曾對波士頓全城戒嚴。這本是普通民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個環節,電影只給了幾個鏡頭就帶過。更甚者在于,整個事件中,那么多的參與者、那么多的故事,電影卻只安排了一個警長的角色來串起整個故事。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警察湯米,像一個超級英雄一樣出現在了電影的每一個時刻。爆炸時他在現場、整理監控錄像時他提供線索、丹尼報警后是他第一個趕到、甚至連抓獲嫌犯時他也在特警隊中……在我看來,這部片子還是帶了些許個人英雄主義,不多,但是剛剛好。
? ?2013年波士頓馬拉斯爆炸案當日死亡三人,傷亡上百人,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未過多對其渲染,簡單用了幾個鏡頭就帶過,只在片末放上了逝者照片,但無論如何,在此對于這場事件中遭受痛苦的人們,逝去的為他們悼念,活著的亦祈禱他們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因為在經歷了如此殘酷的事件后,波士頓人民能勇敢的站起來并積極地對待人生這樣已經很好。
? ?很多人說,電影是光影的藝術,是為了延續現實意外、大腦想象之中的世界。所以,像漫威、DC等一系列的超級英雄,可以從漫畫變成了眼前真實的影像,是電影技術的勝利。對,這是針對技術而言。
? ?所以,我們膜拜特效,從《阿凡達》開始到最近的《銀翼殺手2049》,電影工業的發展、光影藝術的進步,讓意想不到的未來新世界,瞬間來到了我們的眼前,使虛無縹緲的一切變為眼前的現實。這,的確是一種偉大。
? ?不過,我們也不能忘記,光影還有一種更偉大的功能,那就是記錄并且提煉。流年似水,無論當年當月,彼時彼地,發生了多么痛徹心扉又或者激動人心的事情,彈指一揮間已經遠去。變成黑白的文字、或是變成聲色俱在的影像,均是對歷史的保存。其中,透露著一種勇氣和尊重。它需要一種勇氣。一種能夠尊重并正視歷史的態度、一種能夠直面痛苦的膽識。
? ?《愛國者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不管如何,它還是打動了我。
? ?波士頓爆炸案,讓全波士頓、全美國、乃至全世界善良的人們都站在了一起,反對恐怖主義。 而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這種精神再一次傳達出來、傳達給更多的人。
? ?至少在我看來,它做到了。
? ?影片結尾前,那位警長如是說:正邪對抗、愛恨相爭,當邪惡向你襲來,唯有愛是你可以反擊的武器。拋去這一層借由湯米之口說出來的顯而易見的價值觀不去談,我更欣賞的是彼得伯格沒有借由角色之口說出來的價值觀——生命值得尊重,不論是死去的,還是殘破的。
? ?或許,這聽起來帶有明顯的說教味兒。但是否如此呢?我覺得是。這世上,愛最柔軟,也最堅強。譬如那對雙雙失去腿的夫妻,他們相互激勵彼此攙扶,最終擺脫了恐襲所帶來的陰影,重回跑道之上。
? ?就算恐怖主義存在,生活仍然要繼續,即便帶著傷痕。愛之長存,人性長存,本就是人類存在之意義。當然,防患于未然,筑好安全網也尤為必要,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