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漢宮傳蠟燭???——詠寒食節習俗古詩詞賞析:冷食

日暮漢宮傳蠟燭

——詠寒食節習俗古詩詞賞析:冷食

王傳學

寒食節,起源于春秋時期,已經延傳了二千多年,是一個祭祀先賢的節日。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謀臣介子推輔佐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由于朝中出了奸臣,重耳和他的親信只得在外流亡。一次他們迷路于山中,糧絕無援,介子推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成了晉文公。他在分封大臣時,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給遺忘了。當派人去請介子推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親躲到當時的鄔縣綿山上隱居起來。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與愿違,介子推至死不出山,與其老母抱著一棵樹死于林中。晉文公懊悔不已,為紀念這位忠誠、淡泊的大臣,即把綿山改為介山,鄔縣改為介休縣,而且把放火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這一天家家不許生火,只能吃冷食,由是形成禁火吃冷食的習俗,稱為“寒食禁火”。相沿成俗,即成寒食節。

寒食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吃冷食,雖然它漸與清明節同過,但在中國的一些地區,現今仍保持著寒食節不生火的習俗。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眾多詠寒食節的古詩詞中,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非常著名: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此首《寒食》詩為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作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禁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親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宮,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

古人很重視寒食節,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并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里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句寫白晝,三四句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唐?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 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聲,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喻之意。無怪乎清人吳喬說:“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也。”

此詩擷取寒食節宮中傳蠟燭的一個細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雖然詩中止于描繪,詩人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詩人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再看唐代詩人沈佺期的《寒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沈佺期(約公元656—約714年)字云卿。初唐詩人。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其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高棅在《唐詩品高序》中有評:沈宋之新聲,蘇(廷)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前人論沈宋,大抵薄其為人而又肯定他們在律詩中的地位。

此詩表現了寒食節家家禁火、處處禁煙的節日特點。在詩中,詩人運用早期宮廷詩的“封閉式”結尾,并能利用這種巧妙的結尾表現個人情緒。寒食節本來意味著家人團聚,但對于游子來說,卻只能突出他的孤獨。“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然”即燃,不知何處的火,在游子的心中燃燒。不僅隱喻他的憂愁,并且與外部世界形成懸殊對照,這種不一致與他的處境是相應的。

唐代詩人孟云卿的《寒食》,借寒食禁火表現士子生活的困頓: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云卿(約公元725年—?)字升之。唐代詩人。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與杜甫友誼篤厚。

孟云卿于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漂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詩人乃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三句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多外出游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介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詩人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寄寓著深切的不平。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做文章。詩人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詩人的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像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此詩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再看唐末詩人伍唐珪的《寒食日獻郡守》:

入門堪笑復堪憐,

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

不知廚里久無煙。

詩的大意是:進了自己的家門便感覺可笑又感覺可憐,看到的是那長滿青苔荒草的門前小路和一只破爛不堪的漁船。真是慚愧呀,左鄰右舍的人都跑來通知,囑咐我把舊火通通滅掉,但他們哪里知道啊,我家的灶膛里好長時間都沒冒過煙了。

此詩用白描手法,寫自家貧窮如洗:“三徑苔荒一釣船”,“廚里久無煙”,直接寫出生活的貧窮,語言直白。詩題曰“獻郡守”,似是詩人向郡守反映自己的苦況,兼有自嘲的意味。

明代詩人朱孟德的《西夏寒食遣興》,描述了西北寒食習俗:

春空云淡禁煙中,

冷落那堪客里逢。

飯煮青精顏固好,

杯傳藍尾習能同。

錦銷文杏枝頭雨,

雪卷棠梨樹底風。

往事慢思魂欲斷,

不堪回首賀蘭東。

朱孟德(生卒年不詳),寧夏人。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廣東興寧縣知縣。善詩文。

此詩系詩人在寧夏旅舍所作,表現了明代西北邊民的寒食風俗。《乾隆寧夏府志·風俗》載:“清明日,挈榼提壺,相邀野田或梵剎間共邀飲,曰‘踏青’。插柳枝戶上,婦女并戴于首。”當是明代傳承下來的風俗。

詩人在旅居之中逢寒食節,禁火冷食,倍感冷落孤寂。頷聯寫當地風俗:煮青精飯,喝藍尾酒,這些都與內地相同。頸聯寫寒食風景:美麗的杏花被風雨打落,潔白的棠梨花被風卷走。描繪出一幅暮春的凄清之景。尾聯抒發感嘆,想起往事,痛苦萬分,賀蘭山東,不堪回首。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