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了一篇文章,把iOS10輕輕的吐槽了一番,其中比較吸引我并且印象比較深刻的一點是,iOS10的設計當中,將字體變大變粗,然后將中英文的設計效果進行了一番對比,可想而知,字體變大變粗之后,中文頁面的效果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其中作者說到的一個觀點也比較讓我新奇,說的是為什么英文設計總比中文設計更有氣質問題,想必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是因為英文和中文的字形差異造成,中文呈塊狀,英文呈流動的線性,但是作者說了員外一種觀點,我們覺得英文字體比中文字體好看,是因為當我們看到抽象的圖形更為好看,我們大腦對于圖形的反應速度越慢,就會覺得越好看。而我們所接觸到的歐美國家品牌的LOGO,在使用英文地區的設計中,也都會刻意的避免英文直接使用,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單詞的含義被直接解讀之后造成的心里廉價感。
當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瞬間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簡而言之,就是文化的差異會造成我們對設計的感受的不一樣,在國內的設計要想規避這種簡單的廉價感,其實是可以學習國外在設計當中的規律,而不僅僅只是參考排版或者布局,需要避免出現讓用戶在第一時間能夠解讀出來,延長大腦反應的時間。
在公司內部UXC團隊,對iOS10升級之后,UI設計上對中文的設計要求將更高,中文的氣質很難在APP UI上進行很好的體現,并有同事提出,古文中豎排的中文排列有與橫排英文排列那種節奏感,不過引用原文作者的觀點,現代人對于豎排文字的反應會更慢更長。要想探究中文字體在UI設計中的排版,在研習國外設計的時候,可以探討研究國內早期的設計排版,以此來衍生出適合中文排版的設計,或許更為適合將來中文設計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