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華杉
我們經常后悔某件事我沒處理好!那句話我不該說!是良知發現了嗎?不是,是對方的反應,給自己造成損失了。原因還在于毀譽得失。如果結果是對自己有利的,就不覺得沒處理好,覺得自己處理得正好了。所以,要切實地去致良知,真是一刻不能松勁!這就是必有事焉。
【來書云:“事上磨煉,一日之內不管有事無事,只一意培養本原。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只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然仍有處得善與未善,何也?又或事來得多,須要次第與處,每因才力不足,輒為所困,雖極力扶起,而精神已覺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寧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如何?
所說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為學,終身只為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論有事無事,只是做得這一件,所謂“必有事焉”者也。若說寧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卻是尚為兩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若能實致其良知,然后見得平日所謂善者未必是善,所謂未善者卻恐正是牽于毀譽得喪,自賊其良知者也?!?/p>
周道通來信問:
您教導我,要在事上磨練。又說,一日之內,無論有事無事,只一意培養心的本原。我的學習體會:如果遇到事情,有所感應;或者也沒什么具體事,自己心中生出感覺;這心上既然有感覺,怎么能說是無事呢?但是,根據那事情凝心思考一下,大概覺得這事情理當如此,只當沒什么事一樣對待,盡自己的本心罷了。但是,各種事情,仍然處理得有好有壞,為什么呢?可能是有時事情來得太多,需要依次解決,而自己才力不足,總為事情所困,雖然極力堅持,但精神已經疲憊衰弱,還是處理不好。所以我就想,與其這樣,不如給自己減事,寧愿少做幾件,也要退下來反省自己,存養本心。老師您覺得我這樣的認識體會和應事態度可以嗎?
王陽明回答說:
你所說的學問工夫,就你這樣天分的人來說,也就是這樣了。但是,和圣人之道,難免還是有些出入。但凡做學問的人,終身只是一以貫之的一件事,一生從少到老,一天從早到晚,無論有事無事,只是做這一件,這就叫“必有事焉”。
必有事焉的事,和事上磨練的事,不是一個意思。必有事焉的事,是從事,是著力,是用功,任何時候都必有事焉,無時無刻不在用功。事上磨練的事呢,是講具體事情。具體事情有很多,但是,無論有事無事,我都必有事焉,都是一個必有事焉的事。所以,你說,寧肯不做事,也不能不存養本心,就變成兩件事了,就不是必有事焉了。
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有事情來,就盡我心之良知來應對,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我只要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抵都錯不了。凡是處理得不好的,以及有困擾混亂的毛病的,都是為毀譽得失所牽累,無法切實去致良知。如果能切實地致良知,那么平時覺得處理得好的事情,未必就是好。而所謂處理得不好的事情呢,未必就是不好??峙抡怯捎趽淖约旱臍ёu得失所致,自己毀去了良知吧!
王陽明一句話說到了病根:我們后悔:“哎呀,這件事我沒處理好!”或者“那句話當時我不該說!”這是良知發現了嗎?不是,是對方的反應,給我造成毀譽得失的損失了。能承認自己沒處理好的,已經不錯了,至少沒罵別人是混蛋。但是,認為自己沒處理好,原因還在于毀譽得失。如果結果是對自己有利的,就不覺得沒處理好,覺得自己處理得正好了。
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我們最多是困知勉行的人,要切實地去致良知,不容易!真是一刻不能松勁,這就是必有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