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么區別?”
原本,這只是一句星爺電影中不甚經典的幽默臺詞,卻在悄然間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人們口中。
對年輕人來說,談夢想似乎成了一種 “政治正確”。
01
不知從何時起,追夢成了一件很酷的事,好像沒有夢想,人生就會變得空洞無味。
人活著就應該去追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吧。
在吳曉波的著作《大敗局》中,描述了一個令人痛心的追夢人。
他就是已故的前溫州首富葉文貴。
早年作為下鄉的知青,葉文貴從浙江溫州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黑龍江七臺河插隊。
期間,他就憑借自己敏銳的目光和過人的膽識,做起了生意。78年回到家鄉時,他已是個萬元戶。
回鄉后因無法適應體制內的鐵飯碗工作,葉文貴毅然決定創業。順應改革開放的浪潮,他先后開辦了軋鋁廠、高頻熱合機廠、壓延薄膜廠、包裝材料廠、蓄電池廠、微機儀器廠,而且每一個都做得風生水起。
在那個萬元戶都不多見的年代,其名下資產達千萬元,是溫州的第一位首富,名氣一度蓋過當時的“浙商教父”魯冠球。彼時,社會學家費孝通和加拿大教授鮑勃惠都對他給予高度評價。
而就在1988年時,處于生涯巔峰時期的葉文貴先生停下了手頭的所有生意,毅然決定去追夢——造車。
當時國內有16個汽車廠商,卻沒有一個是中國人自己的品牌,他決心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品牌。而且不造汽油車,要造沒有污染的電動車。
為此葉文貴耗盡家財,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期間不但研發出了能一次行使20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還造出了能夠一次行使100多公里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但最終,因為超前的意識、遠未成熟的技術,以及社會接受程度不高等原因,項目被迫中止,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最終還是落下了帷幕。
從那以后,這位“天之驕子”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只是每當國際油價攀升時,他都會忍不住感慨電動車發展的時機到了。偶爾,還是會打開藏在電腦里的造車資料看看。
02
10多年后,美國一位名為埃隆·馬斯克的年輕人,亦開始了一場電動汽車的革命。從發布第一款產品Roadster起,馬斯克率領的特斯拉便一路披荊斬棘。
在特斯拉的影響下,電動汽車品牌開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電動汽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斯拉的橫空出世顛覆了整個行業,世界提前進入電動汽車時代。
馬斯克這個畢業于常春藤盟校的技術型商業天才,早在12歲時便通過自行編程開發的游戲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崇尚第一性原理的馬斯克,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聚集了一批以信念為驅動的員工,他們堅信科技可以改變世界,并成功地實現了用科技改變世界。
同樣是造電動車,有著現實版鋼鐵俠之稱的狂人馬斯克成功地做到了,而只有小學學歷的葉文貴先生卻受限于大環境與時代背景等最終只得放棄。
03
這個世界上的人分2種,一種是造勢者,一種是借勢者。
造勢者絕無僅有,他們擁有可以改變世界,甚至是顛覆世界的才能,比如馬斯克,又比如重新定義智能手機,用科技顛覆人們生活的喬布斯。
而我們大多數人則是借勢者,正如雷軍的名言“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所說,順勢則如虎添翼,逆勢則如逆水行舟。
綜觀葉文貴先生的前半生,憑借過人的膽識和獨到的眼光,敏銳地察覺商機,生意是做一個火一個,是為順勢;而后半生的逐夢造車,則為意欲造勢。但因多方面原因,葉文貴先生還不具備足以“造勢”的條件,故而落得“慘敗”的結果。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不同認知水平下甚至會有截然不同的追求和夢想,而這些夢想中的許多其實是不具備實現的條件的。
有夢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盲目地追尋夢想反而會讓人一敗涂地、萬劫不復。
在選擇“追夢”之前,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先對大環境進行評估:它是否已經具備滋養夢想的生態。
只有生態成熟了,我們才能通過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它靠近。否則,我們就不得不去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我到底是借勢者還是造勢者?
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力挽狂瀾,那么順應時代潮流,順勢而為的穩健方式可能會更適合你。
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但也決不能好高騖遠,盲目地去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事,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4
而要想通過借力來使自己更接近成功,常見的方式有:
1.善用身邊的資源。
對身邊能接觸到的資源有一個細致的了解,并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價值。像這些年間興起的借勢營銷,就是一個堪稱典范的例子。
2.主動學習規律,理解規律
主動去學習并理解規律,做順應規律和趨勢的事。膠卷行業的巨頭柯達就是因為抗拒新的趨勢而導致其最終破產。
3.見賢思齊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沒有如果,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借鑒和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從中獲得啟發,來讓自己少走彎路。
最后
比起閃閃發光的夢想,或許我們也可以選擇在這個風起云涌的世界順勢而為,激起朵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