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他憑借《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公認的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科幻大獎,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也是該獎項自1953年設立以來的首位亞洲獲獎者。
這本著名的國產科幻小說《三體》(Threebody)已經在全世界的科幻界傳播開來,游戲IP、影視IP等也已經授權改編。近日,有記者采訪到劉慈欣關于虛擬現實的看法,從中總結為以下幾點:
1、《三體》的游戲可能等不到虛擬現實版,游戲的改編權已經轉讓給了游族游戲(游族游戲是一家以頁游為主的廠商);
2、虛擬現實能給自己創造出太空體驗,能代替一切。這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3、虛擬現實技術讓人變得越來越內向,讓整個文明變得越來越內向,或許會阻礙整個人類文明向外去開拓、去探索。
對劉慈欣而言,真正好的科幻通常是這樣呈現的:
他重復了無數遍“真實”;他多次提到為太空故事增設人類規則是一件多余的事,當人類在太空中,就已經不再是人類;打破種族、國界、人體溝通的藩籬。挑戰強大的地心引力,這些純粹的,奔向太空、再回歸母體的故事,令他百看不厭。
但在虛擬空間之中一切口號式的行動并不能引發太空事業的真正啟動。“你要是嚴肅地去考慮這個問題,那就麻煩了。要構想國家層面、政府層面,一系列政治、經濟、法律各方面的運作,非常復雜。這就不是科幻的表達方式,實際上它會異常枯燥。”
我們不得不承認虛擬現實以及之后的增強現實這兩項技術或許真能像PC那樣革新人類的生活方式,但要說到走向太空可能還需要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