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人都賺到錢了,為什么我卻遲遲無法下手?

最近大盤漲勢洶洶,各路人馬又開始蠢蠢欲動。比如冷了不少的炒股群又開始活躍起來,有人說身邊有不會炒股的人也想追高進來。剛經歷過一輪過山車的群友還心有余悸,這個現象是不是意味著該離場了?

熱鬧的是世界,不變的是人性。不僅股市是一個貪婪與恐懼的交接場,各行各業也是資本逐利風水輪轉。每次一躁動起來時,“我有一個朋友”就會出現,TA總能把握風向標,看到TA賺了輛摩托車的時候,你還能安慰下自己萬一虧了呢;賺了輛小汽車的時候,雖然有些動搖還是能顧慮風險;賺了一棟房的時候,甚至身邊小四小五也殺進去換了輛車又換套房時,你還能穩如泰山嗎?

偏偏風險最高時,卻是口口聲聲最懼怕風險的一群人忘我起舞時,屢試不爽。沖破心理防線,撈上一票,運氣未必會差,收獲也未必沒有。這樣想和做的人,最后往往都成了別人的韭菜。

與“賭徒”心態相反的另一群人也很典型,他們對投資理財的要求是一定要保證本金,但又不滿意保本類的收益水平太低,不承諾保本的風險又覺得太高,于是陷入無限自我矛盾死循環中。巴菲特所投資的股票等很多品種,應該都是他們定義當中的高風險品種吧?但是巴菲特的投資秘訣也廣為人知:第一條保住本金;第二條保住本金;第三條,牢記第一條和第二條。

同樣抱著保住本金的要求,對風險的理解和把控,形成了從“下不了手”到“投資高手”之間的很多層級。聞“風”喪膽的人,就好像被凍結在起點,除了看著別人賺錢,就是在死守自己的防線,避免成為賭徒。

要破這個局面,首先不要把“風險”當作“虧損”使用。你的眼睛看到這兩個詞不一樣,但是大腦卻把毫無障礙的把它們等同起來任意替換。風險只是一種不確定性,你越是一無所知,不確定性越大,風險就越高。把它們混為一談,邏輯上也不通啊,難道那么多做著你眼里“高風險投資”的人,全部都是抱著虧損的打算去的?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風險承受能力。開過證券賬戶的人都做過風險評級,通過一些問題例如年齡、收入、多少比例用于投資、投資年限、能承受的最大虧損比例等等,劃分為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進取型。

年輕人風險承受是可以更高一些的,但往往由于我們的投資經歷較少經驗不足,保守型偏多。比如我最開始只在銀行存過定期存款,買過貨幣基金,風險承受能力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但同時,有意識的提升投資能力,找到最終適應的風險等級,能為我們帶來長期更好的收益水平。

鍛煉風險承受能力的意義正在于,本著“保住本金”的要求,去跨越“下不了手”與更高能力投資者之間的層級。鍛煉風險承受能力就和鍛煉身體一樣,講究方法,循序漸進。先邁出一小步厭惡虧損的心理舒適區,去嘗試風險略高一點點的投資。找尋減少不確定性、降低風險的邏輯和概率。完全適應能掌控風險以后,再邁出一小步,不斷重復這個過程。例如我開始嘗試投資開放式基金的時候,先去了解了基金的分類、原理,在哪里查凈值排名,基金的水平和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挑選基金等。看到幾個我從邏輯上認可的方法就一一試驗,例如選擇成立時間長的老牌基金業績穩定排名靠前的,明星基金經理操盤的基金,當時我就按照方法用excel表格統計基金三年的表現,從一堆基金中篩出幾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用了少量的資金買入,感受漲跌的變化,綠的時候心里的煎熬,紅的時候賣還不是不賣的猶豫。這些都是與不確定性共處的必經過程。

當這個程序開啟,認知會不斷被打開,投資品種也會豐富起來。從踩雷明星基金經理,到后來從主動型基金轉到被動型基金,從一個問題,到解決問題,到牽出一個新的問題。滾動起來的時候,投資邊界會成為不斷運動著的擴張狀態,直到找到能力范圍,收益期望與風險承受達到平衡。為此耗費的精力、交過的學費、花過的時間都必不可少,最終會化作屬于你的投資體系,帶來穩健的回報。

而那時一面羨慕著你的收益,一面說著風險太高的人,正猶如今天遲遲無法下手的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