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一開篇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意思是說古時候的學者都有老師,而現在的人未必有。
為什么這么說,這要從何為師和師道兩個方面來看。
何為師?韓愈在《師說》中定義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謂“道”,就是真理。傳道,就是傳播真理,就是傳授、教育為人之道、解脫之道。德為先,為師者首先要對學生傳授道德觀念。受業就是傳授學業、技能,是指能夠使學者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各種技術、理論知識。解惑,就是破解、消除人生的痛苦與迷惑。
老師是傳道受業解惑者,而“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意思是只教會斷句念書的)并非真正的師,充其量是匠人(教書匠)。
古圣先賢孔子對學生進行孝道的教育,仁、義、禮、智、信的傳授即是傳道,樂、御、射的教授為受業,解惑則更多,《論語》中就有很多的記載,比如對于孝的解釋,對于君子的定義,對于貧富的處置,個人的志向,一步步深入淺出,引導學生適“道”、立“道”,所以他是真正的老師,以至于近千年后的我們還以他為師。
而師道,《師說》有曰: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向他學習;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知識也比我早,我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知識,哪里要知道他們生在我前面還是后面呢?因此不論貴賤、大小,知識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孔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我可以以他為鑒并加以改正。”也是說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只要好學,隨時隨地都可以向別人學習。
韓愈又嘆曰: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困難啊!)現在的士大夫這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他們不齒以年齡相仿,懂得知識相近的人為師,又以地位低的人為師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怕人以為阿諛。因而恥學于師。這就遠不如古之圣人,甚至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他們尚不恥相師。
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