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7年讀的書,依舊是女作家和女性題材的故事占主導。這里按讀書的時間順序來寫一寫幾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
第一本是Autobiography of a Geisha
這本書是在朝陽書市淘的,10塊錢,很值。
一直對藝伎的世界充滿好奇。這本書是一本自傳,作者詳細描述了真實的藝伎生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沒有《藝伎回憶錄》那樣的浪漫結局,而是在逆境中一位貧寒少女蒙昧的掙扎與堅忍。
根據書中的描述,作者本人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學水平,但是編輯很欣賞她講故事的天賦和幽默感,邀請她把最初的短篇故事擴寫成一本書,于是就有了這本藝伎自傳。書出版后作者的生活起了軒然大波,她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的村子,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寫過它。很多年后,她被本書的英文譯者打動,兩人在日本見面,譯者寫了一篇后記描述她晚年的生活。
書的語言比較簡單,但故事非常精彩。 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震撼人心。欣慰的是到了中老年算是有個好結局。人生那么長,活下去就有希望。
第二本是李靜睿《北方大道》
阿花2017年的新書。她的書幾乎每本都有看,這一本也讓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 《北方大道》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主人公大部分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八個故事里似乎沒有一個人的婚戀是美滿的,每個人都守著自己的寂寞(或許也和他們都沒有孩子有關)。與其寫一個安慰人心的故事,作者更感興趣地是描寫真實的生活與人性的軟弱。李靜睿的小說背景跨越北京、紐約、東京和自貢,不論是小城鎮還是大都市,她都能夠駕馭自如,將小地方的凝滯感與大都市的生存焦慮在細節中一一展現。或許她可以算作一位批判現實的作家,但她并不吶喊,更多的是平靜的敘述。
《鹽井風箏》講一個離婚的女律師回家鄉小城調查一起案件,案情撲朔迷離,但起因是老同學之間的嫉妒。作者的一大強項是心理描寫:大都市的焦慮,人性的嫉妒、攀比、無奈、軟弱。
“我一目了然過得比她好,但沒有好太多,這讓我們的友誼持續下來,持續到她一目了然過得比我好,但沒有好太多的現在。我們是兩只蜈蚣風箏,開始并排地飛在有風的地方,后來風太大了,她偏離方向,我則一路下墜,墜向今天。
唱完歌,我們一起去吃了串串香,我們依然親密,只是不再知道對方生活中真正發生了什么,把一切秘密混混沌沌煮進這口油膩的鍋里。”——《鹽井風箏》
在中國當代青年作家中,李靜睿素來不同俗流。她在序里寫道:“ 這個時代大概有它火熱的主題,我卻只想待在一旁,做一個冷冷的反義詞。”書的封面是藍色的,一個寂寞的背影和腰封的宣傳語呼應:沉默的時代里,生活照常流淌,個體奮力逆行。
這本書中女人的戲份很重,但或許不能被歸為女性文學的范疇,這本書的主題是我們時代的焦慮與孤獨。
第三本是文珍的《柒》
這是文珍2017年的新書,也是她的第三部短篇小說集。文珍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前面兩部《十一味愛》和《我們在美術館談戀愛》我都買了,因為我的高度評價,一位朋友曾借走了《十一味愛》,看完問我:為什么里面的人混的都那么慘?他這個問題讓我楞了一下。想到這位朋友當時剛從美國回來不久,又是北京本地的一個男青年,或許確實很難理解普通北漂的艱辛。《十一味愛》和《我們在美術館談戀愛》,都寫了很多在大城市里掙扎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有人評價說文珍是少見的真正關注“都市小說”的人,我認為有道理。
文珍愛旅行,愛藝術,并且不避諱表現出內心的柔軟,這些都可以在她的小說里找到蹤影。第一篇《夜車》,讓人想到她曾經發表在文學雜志的《銀河》,也是一段羈旅中一對男女的故事,有點絕望的宿命感在里面。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是《牧者》與 《暗紅色的云藏在黑暗里》。前者寫一位美麗的女研究生對導師的情愫,后者寫一位美院高材生遇到一個靠接近她來混圈子的新秀。文珍寫知識女性最是得心應手,她筆下那些純真、美麗而有才華的女子,在未出社會就感覺到了女性在學術圈/藝術圈的尷尬地位。《牧者》的故事像新海誠的動畫一樣清麗,十分真實動人,如果說李靜睿的敘事有一種隔岸觀火的冷靜之洞察,文珍則是把她一腔真摯的情感都傾注于自己的故事里。
在《暗紅色的云藏在黑暗里》,女主人公內心的純真與執拗讓她本能上拒絕做宴席的陪襯,拒絕男性主導的藝術圈對女畫家的定位。而曾與她投契的藍顏知己卻不經意之間嫻熟地混入了她的畫家圈子,裝作她的男友,藉由她的人脈出了名——她無法接受他竟是這樣的人。從被利用的憤怒到慢慢釋然,細膩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而文珍對于美術的了解也讓我驚奇。后來有一次我去中國美術館看展,發現此地和文珍的單位確實挺近,想必她也是經常來這里了。
總之,看好文珍,希望這個日行千里的世界上,仍有一塊凈土可以容納溫柔的靈魂。
第四本是《溫柔之歌》
《溫柔之歌》應該是浙江文藝出版社今年的重點圖書,龔古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宣傳力度很大,故事也確實精彩,令人手不釋卷。
這本書寫了不同階層的女性在不同的環境中如溺水般的絕望之感。保姆的出現把女主人從全職主婦的絕望中拯救出來,自己卻慢慢陷入了更深的黑暗。懸疑的鋪設和謎底的一步步揭開可謂扣人心弦。作者從多個視角切入的寫法使人物逐漸豐滿,避免了上帝視角和敘事的單一。袁筱一的翻譯也很流暢,把女性的絕望之感傳達的讓人感同身受。
美中不足就是書中個別細節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原作如此還是翻譯的問題。在我看來譯者用詞還可以更講究、更規范一點,如游樂場里的“游樂器具”這種中文表達看起來就很奇怪。另外必要的地方還是應該加個注釋(比如“地糧”),這樣讀起來就不那么突兀。以前看相關文章對袁教授的一些翻譯理念不是很贊同,但譯后記的分析還是很有說服力,加深了對小說的理解。
這本書講了職業女性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困境,中產家庭的困境與下層貧困女性的困境,相信不少讀者都可以產生共鳴。
第五本是《小姨多鶴》
嚴歌苓或許可以說是用中文寫作的女作家中最會講故事的人。看這本書是因為我爸最近在看《小姨多鶴》的電視劇,我聽了他的描述感覺這個題材非常吸引人。
原著小說比電視劇更殘酷。電視劇講張家救了快餓死的日本遺孤多鶴,小說寫的是張家原本就是因為媳婦不能生育而去買一個傳宗接待的女人。在時代的大開大合中描述小人物的掙扎,這是嚴歌苓的拿手好戲。兩女共侍一夫的設定男人寫不好就變成意淫,但女作家的筆下重點不是兩個人的爭風吃醋,而是兩個女性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互相扶持,不自覺地被對方影響,共同撐起了一個為世俗所不容的家。
這本書里嚴歌苓對比了中國家庭的“湊合”和日本姑娘骨子里的“認真”。書中張家的后代不管被命運撥弄到哪兒,很快就結婚生子,扎根在那里。湊合是因為不湊合沒有辦法,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只有湊合才能活下去。兩位女主角都是勇敢又能干的女性。東北女人小環的潑辣、豪爽與擔當,日本女人多鶴的勤勞、認真與溫柔都寫得活靈活現。有書評叫《兩個女人的史詩》,也確實貼切。
嚴歌苓寫了女性的溫柔美好,亦寫了她們的堅韌剛強。所以她們在極其動蕩的時代沒有被槍林彈雨殺死,沒有屈服于悲慘的命運,她們扛住了家庭的變故,支撐起的不只是半邊天。她們活到最后,活到與一切和解。
感謝這些女性寫作者給予我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