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牛津城,猶如走進歷史。
牛津城中心的卡特街(Catte Street)不長,只有不到500米,卻是牛津大學的精華所在。它是南北走向,介于高街和寬街之間。從南面的高街拐入卡特街向北走去,在這條路的西邊依次有:圣瑪利亞大學教堂、拉德克里夫圓樓、老博德利圖書館和克拉倫登樓。(這些樓都有專文介紹)
(上圖左邊是圣瑪麗亞教堂的院墻,右邊是萬靈學院的院墻)
圣瑪麗亞大學教堂位于高街上~
從拉德克里夫廣場看過去是這樣的~
位于卡特街和寬街拐角處的克拉倫登大樓建于1711-1715年,它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新古典主義風格,是英國一級保護建筑~
老博德利圖書館上篇有圖文介紹。
拉德克利夫圓樓有古典式的圓頂,早期作為牛津大學的研討教室,現在是牛津大學圖書館閱覽室(實在太漂亮了,所以一曬再曬,有機會就要曬)~
圓樓所在是拉德克利夫廣場,它是牛津這座城市的中心,也是牛津大學舉行慶典及各種文藝活動的地方~
廣場西南邊是建于十五世紀的神學院(上篇有圖文介紹)。西邊是布雷齊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和??巳貙W院(Exeter College)的后花園~
布雷齊諾斯學院建于1509年,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就是該院畢業的,因始終沒有得到進入參觀的機會,無法介紹。
埃克塞特學院的后花園,下圖花園后面有竹筍樣尖頂的建筑是老博德利圖書館的神學院(漢弗萊公爵圖書館)~
埃克塞特學院可以免費參觀并在教堂聆聽管風琴音樂會(已有專文介紹)。
疫情期間在拉德克里夫廣場上還是有仨仨倆倆的游客四處游覽(閑逛)呢,一位坐在老博德利圖書館的臺階上吃東西,被我的相機捕捉到了~
廣場東邊是著名的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它位于卡特街和高街拐角處,游客從高街上的大門進入參觀~
萬靈學院位于拉德克里夫樓東邊的大門~
疫情期間關閉,這扇門貌似觀賞為主,從未開啟。
沿著卡特街往北走是赫特福德學院(Hertford College),連接赫特福德南北兩院的嘆息橋,從嘆息橋下的新學院巷走進去是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
位于卡特街、霍利威爾街和寬街路口的牛津馬丁研究所(Oxford Martin School)~
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建于1740年,據史料它是歷史上風云多變的一所學院,如今非常具有現代氣息,是牛津最早接納女生的學院。它的南樓設有學院的行政辦公室,北樓是學生宿舍。
這是赫特福德學院的南院行政辦公樓~
學院的徽標是一頭牛涉水的圖案~
赫特福德學院的北院學生公寓樓~
一位中年大叔開著跑車過來攝影,好像是輛豪車?我不懂,曬曬~
疫情期間各處都關門歇業,游人不多,是攝影者的天堂,平時各處都人來人往的,很影響鏡頭感。赫氏學院不接受游客入內參觀,只能在外面看建筑。
2月29日星期六和3月1日星期天,兒子不上班,下午我掛著他的工作牌一個個朝拜這些世界著名學府,也許是遇上了學院開放日,有幾個學院敞開大門,歡迎游客進入免費參觀。這篇主要介紹嘆息橋、牛津大學新學院和萬靈學院(這2個學院的行政負責人站在大門口,不斷微笑招呼著,歡迎游客進入參觀)。
在此之前,先詳細介紹一下牛津大學的學位授封典禮,因為典禮的主要儀式圍繞著拉德克里夫廣場舉行。
據官媒介紹,牛津大學年度授封大典(Encaenia)按歷于每年夏季三一學期(Trinity Term)第九周的禮拜三在謝爾登劇院(The Sheldonian Theatre)舉行。授封典禮最開始在圣瑪利亞大學教堂舉行,1669年后遷至謝爾登劇院,1760年以后,其儀軌基本定型。
位于寬街上的謝爾登劇院~
從嘆息橋下看劇院~
從克拉倫登方庭(Clarenden Quad)看劇院,圖片右邊是克拉倫登樓,左邊是老博德利圖書館,開有一個北門進入老博德利的四合院~
牛津人說,博德利圖書館和謝爾登劇院是牛津大學的心臟。
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建于1664-1669年,在1994年被歐洲委員會評為“牛津的建筑珍寶之一”。它由著名建筑師克利斯朵夫.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計,以其主要出資人坎特伯雷大主教、曾任牛津大學校長的吉爾伯特.謝爾登(Gilbert Sheldon,1598-1677)命名。其馬蹄型建筑在設計上參考了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的馬切羅劇場,外墻柱子上塑有一排古羅馬哲人石雕頭像。劇院古色古香,高雅富麗。
劇院是牛津大學舉行各種盛大典禮和重要活動的場所,是牛津大學傳統授予學位典禮的舉行地,每年夏天學期結束時,身披黑袍、頭戴方帽的學子列隊經過大街進入劇院,在此被授予學位。
1791年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被牛津大學授予“榮譽音樂博士”頭銜,其受封儀式也在謝爾登劇院舉行。這一光榮封號對年邁的海頓而言意義重大~
海頓那首著名的《“牛津”交響曲》就在他受封當日于霍利韋爾音樂廳(Holywell Music Room)演出。那家音樂廳如今仍在霍利韋爾街(Holywell St)~
這個音樂廳是瓦德漢姆學院的音樂廳,如今仍然在上演音樂會,門口的廣告牌上已經排到2-3個月以后。去年底我閑逛至此,無意中發現了它,沒想到看上去極其普通的音樂廳,在幾百年前首演過海頓《“牛津”交響曲》。遂不僅翻出了幾個月前拍過的照片,還在手機上重新聽了幾遍海頓《“牛津”交響曲》。
霍利韋爾街(Holywell St)就在寬街最東頭、馬丁研究所繼續向東延伸~
牛津大學的授封典禮有五個主要儀程:
儀程第一項:克魯勛爵慈善功德會(Lord Crewe’s Benefaction)。大學和學院的列位尊長、牛津大學學位持有者和學位獲得者聚集于埃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舉行香檳招待會。
儀程第二項:功德會列席者游行(Procession)。香檳招待會后,他們身穿佩飾齊全的學位服按指定路線游行(穿行于拉德克里夫廣場),前有黑袍加身的禮賓手持禮杖開路,其后是校長,之后尊長、學者分為兩列行進,隊列的行進非常緩慢,由此增添了莊重感。隊列走向謝爾登劇院。劇場的正門已提前敞開,觀禮者早已滿堂就坐,在管風琴厚重的獨奏聲中肅穆守望。
與此同時,學位候選人聚集于神學院,在《登記簿》上簽名,感受“名垂牛津青史”的榮耀。之后,亦隨典禮儀仗官進入劇院。
至此“禮前儀式”(pre-ceremony)宣告完成。
(以上3張照片網上下載,是最近幾年的授封典禮,從上往下:1、游行隊伍從老博德利圖書館神學院的舊校方庭走出來。2、游行隊伍經過拉德克里夫廣場。3、游行隊伍進入謝爾登劇院。)
儀程第三項:授封典禮(Encaenia Ceremony)。此項程序近350年來都在謝爾登劇院舉行。授封儀式在流利的拉丁文宣言中開始,受封人逐一走向前臺受封。授封儀式畢,來自新學院(New College)的唱詩班在管風琴伴奏下演唱若干首詩篇。神圣莊重的授封儀式在輕松的氣氛中結束。
退場環節依然講究秩序,游行隊列先行退場,全場起立,管風琴奏出輕快的音樂,歡送尊長、禮官與嘉賓,受封者也加入了這個隊列。隊列離開后,觀禮者方在余興中散場。
儀程第四項:年度典禮盛宴(Encaenia Lunch)。百余年來這一盛事都在萬靈學院舉行。列席者首先是參與列隊游行的尊長、院士和牛津學位持有者,其次是受邀嘉賓以及來自聯誼大學和當地社區的資深學者。
儀程第五項:花園聚會(Garden Party)。通常由牛津大學副校長主持,出席者為學位獲得者,校決策委員會(Congregation)當前在任的委員以及受邀嘉賓。
整個典禮儀式莊嚴神圣,嚴正的著裝,肅穆的游行,精致復雜的儀軌,嚴謹的拉丁文致辭,莊嚴喜慶的禮兵鳴號,深沉渾厚的管風琴伴奏,飄逸諧美的唱詩班吟詠,還有那久歷滄桑的古舊殿堂。牛津大學學位授封儀式歷經六個多世紀仍然保留完好,規格崇高、陣容盛大、格調莊嚴,其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精神內涵令人驚嘆、感佩和深思。
據此我想到了2年前參加兒子的學位授封典禮,雖說不在牛津(是拉夫堡大學),沒有如此繁復的禮儀,沒有拉丁文致辭,但在我們這些觀禮者(家長、親朋好友)的心中同樣激起持久的激勵和升華效應。
牛津大學嘆息橋(The Bridge of Sighs)
建于1913-1914年。正式名稱是赫特福德橋(Hertford Bridge),由托馬斯.格雷厄姆.杰克遜(Tomas Graham Jackson,1835-1924)爵士設計建造,整座橋是石結構,哥特風格,因為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所以被稱為嘆息橋~
她跨過新學院路,連接了赫特福德學院的新舊(南北)兩個部分,在陽光的照耀下,美麗壯觀。
哈雷故居
沿著新學院巷走過嘆息橋,不遠處有一幢其貌不揚的小樓~
今年1月初走過這里,看到有一群白人老外站在這樓前指指點點在聊著啥,然后注意到了院墻外掛著的牌子~
回來查到了關于這樓的資料:天文學家愛德蒙. 哈雷(Edmond Halley)宅邸,他從1703-1742年一直住在這里,屋頂的天文臺保留至今。
原來是“哈雷彗星”那位大家!他為人類天文史上增添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不經意間又一次追星了!
疫情期間,“騎士”們穿行在新學院巷,經過哈雷故居。
牛津大學新學院
從嘆息橋下的新學院巷(New College Lane)走進去是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
這條幽深的小巷,高聳的黑色的墻壁,無不顯出年代久遠~
注意看大門上方的雨漏(Gargoyle),它又稱滴水嘴獸,是建筑輸水管道噴口終端的一種雕飾~
再看看這座門樓~
它是牛津大學最古老的門樓(1380年),如今是新學院的后門。在這條狹窄的街巷、被煙熏黑的高墻內,你能強烈的感覺到它更像一座堅固的修道院。
它在霍利威爾街(Holywell St)有一個新大門~
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 of Oxford)似乎并不是游覽牛津的熱門景點,大多數游客都把它略過去了,不過對“哈迷”來說,不進去打卡有點小遺憾。它是電影《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拍攝地,校園里有美麗的花園、古城墻遺跡、獨特的建筑、神奇的修道院、雄偉的教堂和可愛的大廳。
它是最完整的中世紀學院,是牛津歷史最為悠久的學院之一,被稱為“大學的始祖”。其中的小教堂(Chapel)、回廊(Cloister)、花園(Garden)、城墻(City Wall)都可以追溯到至少中世紀時期,特別是城墻,其歷史比學院本身的歷史還悠久。
西元1348年,黑死病奪去許多人的生命,也包括教職人員。1379年,為了讓教育延續不絕,被稱為英國公立教育之父的威廉.威克漢姆(William Wykeham)在牛津創立了該學院,原名是“牛津大學溫徹斯特圣瑪麗學院”(The College of St Mary of Winchester in Oxford),1386年使用“新學院”(New College)這一名稱。雖然被命名為“新學院”,它卻擁有約620年的歷史。
1850年代新學院進行改革后大幅擴充,逐漸發展成為牛津規模最大、資金最足的學院之一。新學院也擁有悠久的左傾政治傳統,為英國培養了多名重要的工黨政治領袖。2012年收到捐款約1440萬英鎊。
新學院有著十分漂亮的建筑群,是第一個采用四方庭院建筑設計的學院,成為之后牛津多所學院模仿的對象~
新學院目前對外開放的部分有:修道院,禮拜堂,大廳,花園以及城墻。
修道院:修道院和鐘樓是自1400年完工后最原始且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修道院修建的意義在于提供一個和平安靜冥想和學習的地方,新學院也保留了這個原始功能。許多紀念碑、墓碑以及代表十四世紀名人的雕塑均在修道院四周陳列~
此外,站在修道院門口的“Chapel & Cloister”牌子處,望向眼前的回廊,哈迷們會似曾相識~
回廊中庭也是《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霍格沃茨校園的外景地~
花園及城墻:學院后面有一個漂亮幽靜的花園,面積不大,中間有一塊很大的草坪,在草坪中有一顆非常大的古樹~
花園旁邊是牛津最古老的一道城墻~
禮拜堂是學院中最重要也是最宏偉的建筑,由學院的締造者威廉親自設計。由于新學院最初的目標就是培養神職人員的高等學府,因此禮拜堂在學院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這天禮拜堂不開放)
大廳是最古老的的餐廳之一,現在仍然供學生使用。(時間關系沒有進入參觀)
此外學院還擁有一支優秀的唱詩班,如果有幸在這里遇上唱詩班演唱,一定要停下來聽一聽哦!(這天我沒遇見,遺憾!)
整個學校都是經典英倫復古城堡風,連學生宿舍都非常漂亮。
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
創建于1438年,得名于萬靈節,是英格蘭的亨利六世和亨利.奇切爾(Henry Chichele,新學院院士、坎特伯雷大主教)為了紀念百年戰爭戰死者的英靈而建立。
萬靈學院是牛津大學最頂尖的學院。與其它學院不同之處在于,萬靈學院不接收本科生,只有一些特殊的研究生,獎學金7年,更準確的說它是一個研究機構,被視為世界上最具學術權威的高級學府之一。每年,萬靈學院都會邀請牛津大學最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參加一場考試,其中最出色的兩名學生將成為萬靈學院的研究人員(College Fellow)。所以,這場考試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能成為萬靈學院的一員,在英國的學術界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五百多年來,萬靈學院只招收男性,1979年,女性首次被允許以研究員的身份進入學院。
這一天,萬靈學院開放了大方四院(Great Quadrangles)和教堂(Chapel)。學院建筑主體是灰白色的,塔尖高聳,裝飾雕花,精致瑰麗,帶有明顯的哥特風格。3月初的牛津還有一點陰冷,迎春花只開了一簇~
據說萬靈學院的校園和庭園都保持著建校之初的樣子,最有標志性的是大四方院里建于十八世紀的雙子鐘塔~
從拉德克里夫廣場的西大門看進去,雙子塔也是一景,非常壯觀、非常漂亮~
而登頂邊上的圣瑪麗教堂可欣賞到塔尖林立的萬靈景致~
在這一邊的兩座尖塔之間,還嵌了一個漂亮的日晷~
克利斯朵夫.雷恩(Christopher Wren)是萬靈學院1653年的研究員,他在1658年為學院制作了一個日晷。它最初被放置在禮拜堂的南墻,1877年被移到大四方院(Codrington圖書館的中央入口上方)。
萬靈學院的教堂建于1438年至1442年之間,直到英聯邦時期,教堂基本保持不變。當時的牛津基本上是?;逝傻膿c,因此受到了清教徒憤怒的打擊。
最讓人驚艷的是教堂內的穹頂,雕刻而成的立體幾何圖案對稱又和諧,印象深刻。教堂內部不開放,我們只能站在這座屏風外朝里張望一番~
十六世紀六〇年代,在小教堂內安裝了這個屏風,它是克利斯朵夫.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計制作的。然而,這個屏風需要在1713年之前重建。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禮拜堂急需翻新,所以現在的結構深受維多利亞時代設計理念的影響。
教堂門廳的彩繪玻璃窗~
萬靈學院是一所漂亮的學院,以后有機會還要再進去看看,查找資料得知,學院的圖書館也非常震撼,時間關系都沒來得及關注!一定要去膜拜?。翘靾D書館不開放)
萬靈圖書館(正式名稱為:科德林頓圖書館)是由學院的院士克里斯朵夫-科德林頓(Christopher Codrington,1668-1710年)遺贈的,他曾在牛津大學就讀??死锼苟浞?科德林頓遺贈了價值6千英鎊書籍和1萬英鎊現金??死锼苟浞?科德林頓出生于巴巴多斯,他在西印度群島的糖業種植園中積累了大量財富。
圖書館于1751年建成,此后一直持續使用。現代圖書館約有18.5萬件藏書,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藏書是1800年以前出版的。該圖書館在法律和歷史(尤其是軍事史)方面的藏書尤為豐富。
網上下載一張圖片一飽眼福~
牛津,我確實被你迷住了,被你的魔力所折服。我還要繼續穿行在這座古老的城市,繼續挖掘那些魅惑人的故事,閱盡你的前世今生,我想知道你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