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這件事是生活小事,我們常說的“市井百態(tài)”,這個“市井”幾乎就可以說是菜市場。男女老幼,斤斤計較,賣家自賣自夸,買家挑肥揀瘦,稀松平常卻生動活潑。
只是今天的年輕人實在對買菜不感冒,生活節(jié)奏快,去市場買菜在很多人眼里好像享受生活一般詩意!更多時候還是家里老人的份內(nèi)事,上班族就算是下班了也還是叫個外賣或者下館子方便。
我以前很少買菜,現(xiàn)在去的多了倒覺得小事不小,買菜也是有境界的!細參個中奧妙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是大有裨益。
買菜境界之一:想好再買
買菜的第一種境界屬于新手層面,那就是出發(fā)前在家中盤算好再出門。因為剛去買菜的人會發(fā)現(xiàn),如果不知道今天吃什么好,心里嘀咕著要不走到市場里看看的話就常常變得更拿不定主意了。
比如你看到排骨不錯,可是用排骨做什么呢?蒸排骨總要點香菇吧,于是滿市場找香菇。走了一會你看到海鮮檔,又覺得那魷魚也不錯,炒魷魚的香味又誘惑你了?于是躊躇不決。有時候買到了骨頭想找個蘿卜煲湯吧,不想蘿卜還賣完了!還有時候,看看這看看那,自己暈了。
這基本是屬于之前從沒買過菜的人了。好在只要去過一兩次的,也基本能學會在出發(fā)前構思好菜單,或者直接問家里人玩吃什么了。但想好再買菜也是最基本的,屬于常識層面,也還是新手。
這就像我們工作辦事情,做之前你總得心里有個一二三吧?做之前都壓根不想,走哪算哪就是魯莽沒經(jīng)驗了。
買菜境界之二:考慮備份菜單
買菜的第二個境界是學會應變。因為市場不是某寶,你出門前想買的有時偏偏就沒有。
譬如你琢磨著今天要弄個白灼蝦,可是有時候你起得晚了,跑去海鮮擋卻發(fā)現(xiàn)蝦都基本賣完了,當然龍蝦還有。那咋辦?總不能不吃吧。我有一次就在市場上碰到一個小姑娘給家里打電話,說什么什么沒了問要買什么好!于是有經(jīng)驗的你去菜市場多了之后又知道了進市場之前光心里有菜單還不行,萬一我想要的哪個菜沒有的話我得買的別的替代,或者干脆換個菜單,青筍炒肉的要是沒青筍我就開個糖醋排骨。
有了備選菜單的話再去市場就輕松多了。我們辦事情也一樣的道理,世事難料,成熟的人基本都會考慮好備份方案。我們在夸獎某個人的時候“會變通”就是常用的詞!
買菜境界之三:自由搭配
買菜最高境界私以為就是自由搭配了。
很多老奶奶阿姨們把逛菜市場當成了享受,有時候碰到了打個招呼,你問阿姨今天去市場買什么?對方爽朗地笑著說去看看什么菜好。就是說她們也沒想好。那這不和買菜新手一樣?
其實不然。這些都是精明人,她們知道今天市場什么菜貴了還是便宜了,知道這個魚新鮮不新鮮,那個青菜嫩不嫩。所以她們不會拘泥于菜單而去買她們覺得不好或者不劃算的菜。但是她們看到中意的菜后心里馬上就能蹦出一個菜式出來,比如見到今天的牛肉不錯,于是馬上一個“干煸牛肉絲”出來了,然后要芹菜要干辣椒,蔥姜等等。而且她們也熟知市場的各個攤檔,能夠很快找齊這些配菜。所以這跟一個沒買過菜的人進到市場瞎溜達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這似乎和那些武功高手一樣,練到很高的境界的時候他們也就不去想那些招式了,而是隨心所欲,來去自由。職場中也一樣,那些所謂經(jīng)驗豐富的員工已經(jīng)充分了解他們工作中的各種要素和環(huán)境,知道在不同的場景中應該如何應對,而且能拿出最經(jīng)濟的方案。當然。這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我覺得買菜實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在普通人眼里也許繁瑣,費時間。但在有心人眼里菜市場也是個活色生香的舞臺,買菜就是實現(xiàn)餐桌上美味佳肴的一個必要過程,需要耐心和心思。小事做好了,大事又何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