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題練習:媒介文化(消費社會、技術與文明)

1、解讀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消費社會》一書中:“廣告既不讓人去理解,也不讓人去學習,而是讓人去希望,在此意義上,它是一種預言性話語。它所說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價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預言性符號所代表的現實推動人們在日后加以證實。這才是其效率模式。它使物品成為一種偽事件,后者將通過消費者對其話語的認同而變成日常生活的真實事件。”

消費社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類型,它顛倒了以生產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將消費和消費行為置于主導地位之上,形成了消費社會。消費社會是指生產相對過剩,需要鼓勵消費以便維持、拉動、刺激生產。在生產社會,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的物性特征、使用與實用價值.在消費社會,人們則更多的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文化精神特性與形象價值。按有的學者的看法,“消費社會是指后工業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的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確實,在消費社會里,經濟價值與生產都具有了文化的含義。

討論消費社會,鮑德里亞首先強調的是物的豐盛和商品的系列化與系統化。按照鮑德里亞的說法:“今天,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恰當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這里所謂物的包圍,不能簡單理解為物的堆積和巨大的數量,而是指包圍消費者的商品是以整體的面目出現的,即“今天,很少有物會在沒有反映其背景的情況下單獨被提供出來”,因為所有的服裝、電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夠互相對應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而且,據說消費者不會再從具體的用途上去看待單個的商品,而是從其全部意義上來看待它們,這些商品除各自器具外,均含有另外一層意義,另外櫥窗、廣告、生產的商號和商標在這里也發揮著作用,并加強著一種一致的集體觀念。而材料中提到的”廣告”它們不僅僅是一串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因為它們互相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并使消費者產生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動機,這樣,消費者也許通過廣告想要購買的一系列相關產品就不僅僅是出于實用的考慮(或者說根本就與實用無關),而是為了意義的完備,說到意義的完備,不由人不聯想到對符號的消費,所謂完美的誘惑,在鮑德里亞看來就是指消費者意欲盡可能的占有符號的意義,各類符號的各種意義,包括歷史的和現實的,以鮑德里亞說出了極其精彩的警句:“我們從大眾交流中獲得的不是現實,而是對現實所產生的眩暈”。

消費的社會邏輯是人們生產和駕馭社會符號的邏輯,而不是那種把財富和服務的使用價值占為己有的邏輯。消費表面上看雖然是由個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費的社會邏輯卻比個人的需求復雜得多,鮑德里亞認為,工業革命和19世紀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來,有關幸福和平等的神話是消費社會生長的社會邏輯,他特別提出了“福利的平等意識”這一概念,認為資產階級的幸福神話逐漸轉變為福利和平等的神話和消費主義的運作有密切的關系。因為,幸福要成為平等神話的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測之物,必須是物、符號、“舒適”能夠測得出來的福利,于是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創造的各種神話在發達的后工業社會便順勢轉化為財富、福利和消費的神話。

然而,不幸的是無論財富的絕對量增長多少,都無法消除社會上的矛盾和不平等,因為消費社會本身就含有系統的不平等,而且消費社會就是建筑在不平等之上的。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生產資料和某些商品或者相應的服務得到了廣泛的、可能是廉價的提供,另一方面像空間和時間,純凈的空氣、綠色、水、寧靜的環境等過去無需花錢就唾手可得的東西卻變成了唯有特權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說到底,增長在其本身的運動過程中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長本身。

由于消費的社會邏輯根本不是那種把財富和服務的使用價值占為己有的邏輯,而是生產與駕馭社會符號的邏輯,因此從這一角度看,可以從下面兩個基本方向來分析鮑德里亞認為的“廣告”:

A,廣告作為建立在一個符碼基礎之上的明確意義和交流過程,促進消費者產生實際消費行為,并且能夠在其中得以實現并獲得其應有的意義。

B,廣告中的物和符號不僅意味著對不同意義的區分,按順序排列于符碼之中,而且作為法定的價值排列于社會等級之中。

鮑德里亞稱“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由此他將消費的社會邏輯同工業社會的生產邏輯區分開來:創造財富的節奏與工業經濟的生產力有關,而激發需求的節奏則隨社會區分邏輯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一種起決定作用的結構變量,由社會區分和地位要求所激活的需求和向往,由占有社會意義的欲望所激發出來的需求,其上升的速度總是比財富增長的速度要快.這也是他認為“廣告既不讓人去理解,也不讓人去學習,而是讓人去希望,在此意義上,它是一種預言性話語。”

2、解讀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一書中:“如要對機器有清晰的認識,我們不僅要考慮其實際方面的根源,還要研究其心理方面的根源,同樣,也必須考察機器對美學和道德的影響……我們會看到,機器還涉及到人的價值觀,這是我們過去從未想過的;我們還會發現,機器還帶來能源的浪費、損失和濫用,而這些過去是被普通的經濟學家所漠視、所掩飾的。機器確實使我們周圍的物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從長遠來說,這種變化也許比不上機器在精神方面對文化的貢獻。”

芒福德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解釋機器的起源并追蹤其社會影響,涉及藝術、自然科學、哲學、習俗和禮貌各個層面。

首先,技術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中心課題和事實材料,促進科學家們從事新的探索,從而獲得新的知識,產生新的科學。如熱力學的產生就是解決怎樣從蒸汽機中得到盡可能多的功即如何提高熱機效率的問題密切相關。

其次,技術革命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大大增強了科學家的認識能力,從而使認識不斷達到新的廣度和深度。如果沒有蒸汽輪船的發明,就不可能有達爾文環球考察時乘坐的“貝格爾號”巡洋艦,沒有這次遠涉重洋的科學考察,就不會有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形成

最后,技術革命所創造的的巨大生產力充分顯示了科學技術的威力,使資產階級進一步認識到發展科學的重要性。產業革命開始以后,資產階級采取嘞資助和保護科學發展措施。他們大辦各種技工學校,建立許多科學社團,鼓勵和重獎科學發明,大大促進和加速了自然科學發展。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它必定還會在新世紀繼續為人類文明做出更為輝煌的貢獻。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包括生物、材料、能源、先進制造和自動化、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高技術群,已經形成了當代高科技發展的主流。其特點是產業關聯度強,市場需求潛力大、技術密集度和產品附加值高,并正在向更廣闊的宏觀領域、更精細的微觀領域和更復雜化領域的方向發展。一場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的繼承和創新為特點的產業革命高潮即將到來。

然而,科技是把“雙刃劍”,這是毋庸置疑的。科技引發的負面影響主要由以下兩個個方面:

①環境問題。工業文明出現之后,“機器延伸了人的器官,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社會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人類的足跡,涉及地球生物圈的各個角度并開始干涉整個地球的生物化學循環,改變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憑借現代科技的支持,人類發明了制冷劑,廣泛應用于電冰箱、空調等各種制冷設備,然而制冷劑中含有的氟利昂卻嚴重破換了臭氧層。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工業化學污染使城市的天空一片陰霾。

②倫理問題。遺傳基因技術的濫用帶來生命倫理上的混亂,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秩序。現代技術使武器的殺傷力越來越大。核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使得如何認識和控制這類武器成為國際倫理道德與法治的重要課題。因特網的出現,同時帶來了涉及網絡效率、信息共享與網絡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家庭與個人隱私保護等相關的網絡倫理問題。現代通訊產品的使用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疏遠,通訊的快捷語方便,是原來富有感情、情趣、情懷的生活被一種機械化的理性工具來代替,越現代化的人們覺得心靈越來越空虛,親情越來越淡漠。

現代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確實使人類深受其害。這種影響總是同私利、貪婪和不良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聯系在一起。科技的力量雖然巨大,但他只是我們解決眾多問題的重要一環,并不能包治百病。科技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在它偏離了正確的科技軌道之后,帶給人類的只可能是一場災難。

參考:媒介文化十二講、真題答案參考資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每年七月,意味著各種門檻考試已經結束,一年已經過半。一年過的好壞,從這時候開始,其實也是能看到年末的收獲了。 很遺...
    蘇穆涼閱讀 149評論 0 0
  • 愛情,是美麗的,但那僅僅是對擁有愛情的人來說。他們,又怎樣知道單相思的苦。
    saturdayks閱讀 412評論 0 0
  • 好久不登簡書了,發現我僅有的幾十個不知是真粉還是假粉的粉絲都快掉光了。 下面是最近的幾張隨手拍,內心已然不如圖片所...
    與澤閱讀 372評論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