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很久遠的時光,這個詞覺得還是很有權利,甚至關鍵時候,還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如男子的受教育,參加科考,女子的婚姻,都是一家之主拍板才行。
只是如今好像這個詞越來越淡忘,好像如今這個詞的義務多余權利了,“一家之主”是什么,干活最多,花錢最少,最愛操心的人。
我們家房子很是狹小,只是我們都已經習慣,如果來個外人,一定是很不習慣的。
我們家是老式的房子,本來是兩室一廳的房子,可是我們是四個人,我和先生住一家主臥,女兒住了小臥室,兒子沒有選擇的住客廳,他還是很開心。
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家,小小的客廳,住著我的幼小的兒子。一間房,是客廳也是兒子的臥室。放了一張學習桌,一個小沙發,一個書柜,一張小的餐桌,四個可以摞起來塑料凳子,一張小床就是兒子屋里的全部家當了,如此已經很是滿當。
我們平時吃飯的時候,會有一個或者兩個人坐沙發,兩個人坐板凳,只是隨意坐,只是我平時懶惰,愛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者看書,我從來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一次孩子爺爺來我們家,兒子神秘的告訴我,:“媽媽,讓我爺爺坐坐你的一家之主的座位吧!”我先是暈了,后來又樂了,我都不知道,我們的小沙發還是如此重要的地位,竟然是兒子心中的“一家之主”來。
我趕緊下位,讓孩子爺爺坐到沙發上,兒子開心的笑了,也許在我們的心里,爹的一生都是嘗試各種錯誤,他根本不是合格的家長,可是在他孫子的眼中,多么希望他爺爺是一家之主。
爹對我們,是一個反面教材。他人生最好的光陰,都浪費在異想天開的事情上了,他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坎坷,我們有時候只是出于對老人的尊重,真心并不太在乎他的受,心里無端的覺得不怨恨他,已經是對他最好的報答了。
而他對于他孫子,確是另外一層含義。兒子從小,爺爺照顧的很多,給他做了很多事情,抱著他到處玩耍,兒子不會說話時候,就能指揮著爺爺去哪里玩耍,他手指到哪里,爺爺就去哪里,廣場成了他們兩個常去的地方。
一個瘦老頭,抱著一個白胖的孩子,成了我們居住的那條街的一道風景,他們只要走過,鄰居看到就回主動給我匯報。兒子小時候,超越一般孩子的嬰兒肥,孩子爺爺也比一般人比較瘦,他們兩個一起,形象對比鮮明。
最初的感情是最親密,也最持久的。至今兒子還是和爺爺關系很好。最好的先給爺爺吃,什么事情都想著他爺爺。
記得一次我父親也在我家,孩子爺爺也在我們家,孩子爺爺也在,姥爺也在,我要給他們兩個盛飯,當我一手一個碗同時遞給他們兩個時,兒子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開心的說:“這樣就好,我就是想看看你是怎么對我爺爺和我姥爺的。”我慶幸我本能的端了兩碗飯,同時遞給了兩位老人,否則兒子該如何想我?!
孩子的心是多么敏感,無端的覺得,我可能會偏袒他的姥爺,而孤軍了他的爺爺,幸好我一直注意平衡,一直把盡量做到對他們一視同仁,盡管我的父親給我的人生很多幫助,孩子的爺爺給了我很多苦難,可是作為老人,沒人想害自己的孩子,只是孩子爺爺想法幼稚而已。
從他幫助我帶兒子開始,我對他的怨氣已經漸漸消除,我們陪著他度過了人生的寒冬,他也陪著我們走過了最初的艱難。他幫助我帶孩子,買菜,做飯,從來沒有怨言,也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習慣了彼此的習慣,也完成了最初的磨合,使我們漸漸了解彼此的心,真正成了親人。
兒子大了,爹會老家了,可是他已經永遠成了兒子的心愛。一個座位孩子也是怕爺爺吃虧,居然是“一家之主”的座位了。
我感謝父親,給我始終如一的愛與幫助;也感謝我孩子的爺爺,給我挫折,給我溫暖,讓我變得堅強,獨立。我們父親在我心中的確是“一家之主”,他為了我們能好好學習,好好成長,付出了太多心血。我孩子的爺爺也是“一家之主”,雖然他曾經的誤入歧途,但是他也是愛我們的,只是他的認識的幼稚。
我感謝我的兒子,感謝他給我生活帶來的快樂,也感謝他的監督,他真摯簡單的想法,讓我很是觸動,“一家之主”,是責任,是義務,是濃濃的愛,是純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