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近年來得到國家政策大力扶持,面對國內巨大建筑市場需求,這種新的工藝和產業到底如何值得我們持續跟蹤研究。
先做個概念鋪墊:
pC結構是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簡稱,是以預制混凝土構件為主要構件,經裝配、連接部分現澆而形成的混凝土結構。pC構件是以構件加工單位工廠化制作而成的成品混凝土構件。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是由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裝配而成的混凝土結構。即純PC結構。
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是由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可靠的方式進行連接并與現場后澆混凝土、水泥基灌漿料形成整體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即PC與現澆共存的結構。
預制率是指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室外地坪以上主體結構和圍護結構中預制構件部分的材料用量占對應構件材料總用量的體積比。預制率是單體建筑的預制指標,如某棟房子預制率15%,是指預制構件體積150立方占總混凝土量1000立方的比率。
前段時間我在微信小群里邊發過幾張圖,如下:
圖1
圖2
圖3
上圖是節選杭蕭鋼構鋼管束結構住宅體系介紹。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裝配式建筑是否如上所述降成本,縮工期,專利技術授權的門檻和持續性如何呢?
帶著問題隨訪了一位房地產成本總,反饋如下:
1)采用裝配式建筑與傳統工藝比,成本沒有降低,反而結構主體單方貴了200元,與圖3“主體綜合造價”反映一致的。主要原因福建省是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在土地招標、出讓合同明確約定裝配式建筑占比,詳見圖四,整個市場還沒有規?;壳案=ㄊ∩袭a能的pc構件廠家不多,約5家,其中福州月2-3家,產品供不應求,每立方pc構件3500元。
對于起步早的上海地區,目前采用裝配式建筑的主體造價仍比傳統工藝高。
圖4(摘自16年某土地出讓合同約定)
關于降成本,個人解讀,與各區域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在行業還沒有規模化之前,更多的是在降低設施成本等間接造價方面。
2)關于縮短工期問題,反饋今年第一個裝配式建筑項目剛開始施工,未封頂尚不能定量判斷,但從現有的工期排檔來看,并沒有大幅縮短主體結構工期的跡象。
個人解讀:工期未能大幅縮短與開發商采用的工程招標方式,施工工藝及現場的管理水平有一個關系。采訪的地產商主要采用pc構件自己預訂交總包單位施工,工藝與杭蕭鋼構第三代鋼管束結構略有不同,新工藝對于現場管理與人員的培訓有個熟悉過渡過程,與成熟標桿企業應有一定的差距。(另如門窗等配件隨結構主體一并施工,那工期將大幅縮短。)
3)關于專利授權的壁壘和持續性問題,反饋該地產商采用的裝配式建筑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主要是與傳統的施工不同,廠家必須與地產商在前期設計階段就要充分溝通,確定合理的經濟模數,以及后期的現在施工管理上。
小結:裝配式建筑行業目前處在5%-20%市場滲透率中,產品供不應求,廠家有一定的定價權;技術上有一定壁壘,但沒有想象的那么高,有專利技術的企業在一段時間內仍可享受壁壘紅利。
隨感:
1)當我們看到一些可研報告或者市場報告所羅列的數據,先不要下結論,看看假設前提是否與你所設想的、說所處的環境,重合度有多高,再來分析假設的邏輯性所推理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
2)與行業專家交流,是多角度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