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飯之王秦始皇

如果我沒有一統天下,呵呵,沒有這種如果。

廢了那么大的勁憋出來的一個秦朝,十四年就領了盒飯。留下這天下一統的大坑,活了兩千多年,我CAO。 --- 贏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爭,還是不爭

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似乎沒有可能秦始皇不會一統天下。

可我不想從史學的角度說,我只想從好玩的角度說。

戰國初期,鐵器出現了,生產力瞬間開掛,諸侯國的國君不再對周天子這個大宗長的血緣分封安分守己;諸侯國的卿大夫也開始對諸侯國君這個小宗長的嫡庶分封不屑一顧。

當時的華夏諸國已經開始惡心口不對心的社交,厭倦了朋友圈迫不得已的點贊。

即便不是秦始皇,也可能是楚國的昏君死后的下個或下下個明君也會一統天下。

不久,民間都在瘋傳一個天生異象,努力的聰明人好像看到了一個風口,再仔細一看,上面還飄著一頭豬。

那就別封了,搶吧。

此時,有流氓站出來說,此乃大爭之世,人人得而爭之。

后來,還有流氓站出來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啊。

總之,既然已經爭了,最后也有人爭贏了,后世史學家只好為他們去找該爭的理由,還會有誰去糾結究竟是該爭,還是不該爭呢?我們都是他們爭出來的后代,難道我們還會更有興趣去驗證一下嗯是的,我們已經在錯誤中生活了兩千多年,驚不驚喜?


死老頭,快點講啊。

2

想念雞蛋

可是,從當時的民調來看,天下一統的確并不像什么正能量的好事。

不要以為這都是王N代們收買輿論,見不得士子階層迅速崛起來瓜分他們的世襲利益。

普通百姓可能還真都是這么想的。他們覺得統一,那是什么新鮮事?

每到戰火紛飛狼煙四起的當口,就會有不少人開始懷念西周建朝之初,一個叫做周公的人。

呵呵,你們很多人會不會以為這個周公就是個跑江湖的,因為周公解夢的嘛。

無知,Naive~。

此周公的確乃周公解夢之周公,然而他可從來沒有干過解夢的勾當。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叫孔子的人,對的,就是我們知道的那個孔子,因為太過膜拜周公,夜里做夢經常見到他,就拉著自己的愛豆在夢里神侃,此八卦一經傳到民間,大家都覺得好玩,也就東施效顰紛紛表示我也夢到周公了呢。

其實周公作古距離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有好幾百年了,但那種年頭大家都想他也肯定是有原因的。

所以,周公解夢,那都是孔子給他安排的冥差,至于周公接沒接活兒,反正我是沒有夢到過。

孔啊,我(er)跟你說(shue)啊,談錢傷感情,還是談紙錢吧....

3

宗法的魔性

周公旦,全名姬旦,不是雞蛋。

西周人,根正苗紅出身高貴,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庶子中的一個。

這是一個所有帝王都夢寐以求的國民好弟弟,聰明絕頂,以及沒有野心。

不僅他自己沒有野心,他還搞了一套寶典,里面不忘洗腦所有后世帝王的弟弟都不該有野心。

這套寶典的名字叫做:宗法制。

就是這三個字里面的內容,奠定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基本尿性,在他之后兩千多年,哪怕是胡人打敗了漢人,也只能眉頭一皺,改改用吧,絕沒有人敢輕易推翻它。

即便到今天,它作為封建大使的一張面孔已經被人撕逼到底,但它的另一張面孔卻毫不違和地溜達在每一個民間家庭,這副面孔大家都認得,它就是:傳統。

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硬要說一個,宗法對中國人的駕馭相當于圣經對西方人的駕馭。懂了嗎?

那么,這套寶典的魔性究竟在哪里?我挑幾條,讓大家感受一下:

條一? 世界是男人的

解說:規定父系權利,只有男人世襲宗兆和財產,無子就得過繼一個同宗同姓的后輩來繼承。

(提示:知道重男輕女思想的來源了嗎?)

條二? 世界是男人的,但男人和男人之間是不同的

解說:規定長幼有分,尊卑有序,嫡長子再弱智都是繼承人,由再他分封兄弟叔伯侄子。

(提示:知道為什么兄弟比姐妹之間更容易反目成仇了嗎?)

條三? 世界是老男人的,更是死男人的

解說:規定崇尚祖先,家長專制。一道先帝的遺詔放了二十年也還是可以廢掉活著的皇帝。

(提示:知道為什么爹媽可以肆無忌憚地逼婚了嗎?)

“ 一叩首~二叩首~三叩.... ” “ 滾!”

如果以今天互聯網的三觀來評價周公,他會被判為直男癌晚期。

然而,這個玩笑根本沒有踩到點上。

在那個離遠古開化還沒有過去太久的年代,人們迫切需要的是秩序。哪怕是錯誤的秩序,也比沒有秩序要好。有等級,會有委屈;沒等級,就會有戰爭啊。

選一個。

彼時西周的天子實際只是華夏族掛在墻上的天下共主,并不干涉諸侯國治理自己的國家。而周公制禮作樂,帶領人民操持自己的思想,收服權利的欲望,各盡其事各安其分,不用打架了,反而多出了更多的時間去搞文藝,這樣的日子豈不是挺好?大多數人就是這么想的。

但這只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而歷史是由腦洞更大的小部分人創造的。

秦國人,是后來腦洞最大的那一個,但卻不是腦子有洞的第一個。

在此之前,楚人已經蹦達好多年了。


不服周!不服周!不~服~周~!

4

不爭也霸

春秋戰國是中國朝代史上名字最奇特的一個。

它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周朝時期內,為何史學家要單獨拎出來,還一劈為二呢?

因為自東周開始,天下還勉強是天子的天下,但地盤早就不是天子的地盤了。這是周公的程序里隱藏的最大的bug。分封的時候是親戚,拿地了以后就不好說了。

不過親戚總是靠得住的,在沒出事的時候。

周公的宗法和禮樂,造就了天子流域文明的優越感。但有文明優越感的人就容易犯高冷病,看親戚以外的人就容易不順眼,一不順眼就要起外號,蠻夷就是這么來的。

楚國和秦國,就是這樣一直一直被看癟的。他們確實是和天子毛血緣關系都沒有的外人。

尤其,楚國在他們看來就跟門口要飯的差不太多。

楚人的祖先,鬻熊,幫周文王討伐商紂,打下江山。然而在周朝的分封中,天子只扔給了楚人一個包子,餓了楚人好幾代。

在楚人眼中,黃河流域的文明是令他們仰望的高山,也是壓在他們心頭自卑的巨石。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早體會到了宗法制的不公,說好的原始股呢?

楚人不愛吃包子,更不想再沉淪下去,他們咽下所有的不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踏遍長江流域,走出了今天魚米之鄉的江南。

不僅如此,在和周邊土著打架的過程中,兼收并蓄的楚人除了入手了更多的土地,還收編了很多奇特的蠻族風情。以這樣的節奏,楚國不僅妥妥地暴富起來,在文藝品味上也是咬牙惡補,就這樣,驚艷后世的荊楚文明一夜封神了。

拼搏到楚武王這一代,見多了世面的楚人不再搭理天子的分封,自封為王。

楚人這樣放飛自我的舉動,驚掉了周天子家族的下巴。緊接著,天子的親戚們果然不負眾望,也都開始不封王白不封王了。

沒有了思想的禁錮和禮樂的束縛,這些亢奮的新王們,當然要不遺余力地爭艷斗騷了。

天下爭霸,就此開始。

魯國史官左丘明專門寫了本書,來記錄這段近二百年的爭霸秀。書的名字就叫《左氏春秋》,后世史學家就沿用春秋這兩個字,給了這段很騷的歷史同樣一個很騷的名字。

不過,那個時候的戰爭并不可怕,算是為榮譽而戰,很有儀式感甚至很煽情。大家約好一個地方,要等雙方都到了,才能排兵布陣,再開始打。打的目標是點到即止,分出強弱即可。

有一次,楚國約架陳國,不料,陳成公突然過世,于是楚國主動停戰退兵,以示禮樂不忘。人們感動壞了,出了個爆款新聞叫“ 聞喪即止 ”。暖不暖?

因為,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心里還是有天下共主的,畢竟被禮樂熏了幾百年,一時半會何為榮何為恥的味道也散不掉。

再說,就算面子已經看透了,但就是放不下啊。

但真要說各諸侯的心里,還是煎熬的。打架,好像是不對的,不打,天上那頭豬到底該怎么解釋,到底是打還是不打?睡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也確實,他們很快就會看到了。

“ 我跟你說啊,秦人有鬼。” “ 啊?”

5

再見了,天子

只有一個國家,對于打架的態度是非常堅定的,那就是秦國。他們的心里也很清楚,他們不會把人打傷,他們會把人打死。

秦人的嗅覺是對的,好賭的歷史又一次要洗牌了,只給兩個選擇:

要么稱雄,要么稱熊。

其實稱熊后來也沒有什么卵用了。人家上面都說了,要把你打死。

秦人不易,世世代代為周天子鎮守西北邊陲。生性放蕩的犬戎時不時就要來挑逗他們一下。在秦人的眼里,周公那套禮樂不過是忘了朝不保夕的亡命滋味。

從秦孝公開始,秦人就很自信已經get到了乾坤挪移的那個點,他們決心在大家都還看不懂的時候先下手下狠手,在變法的紅利期內把對手都打懵,懵到亡國了才醒過來最好。

如果不是后來發生的一件事,很多諸侯真得就會這樣稀里糊涂地配合秦人的節奏。從晉國傳來的這件事,徹底把他們左右搖擺的心給揪住了。

這次,他們不煎熬了。他們篤定,天是真得要變了。

公元前453年,晉國四個卿大夫家族,懷著司馬昭人人皆知之心,開啟了聚眾互毆模式。最后贏了的那三個回眸一笑瓜分了晉國的國土,一度稱霸春秋的晉國公室至此名存實亡。這個ending對于本來悠閑看戲的其它諸侯而言,真是驚得連嘴邊的瓜子殼都掉了。

他們恍惚間好像看到了將來的自己,在一個天清氣朗的好日子里,被扒光衣服活活從神壇上給拽下來。

生如貴胄的他們,對晉國公室的遭遇感同身受,這是對王族生命意義的終極羞辱。就連普天之下的普通百姓,也好像聽到了自己三觀破碎的聲音。周公,真得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公元前403年,時任天子周烈王終究還是認慫了,默認了這鍋生米煮成的熟飯。畢竟飯都已經熟了五十年了,不吃也得吃了,再不吃最后餿了可能還得吃。

三家和晉國公室毫無血緣關系的卿大夫,就這樣被正式地冊封為諸侯,成為了周朝建朝五百多年來首批,名正言不順,的諸侯。

這三家的名字就是:趙、韓、魏。

就在這一年,歷史頭也不回地走向了戰國時期。諸侯就這么在煌煌天日之下親眼目睹了晉國消失在天子的嘴巴皮下。天下,再也沒有禮樂可以相信了。

去你媽的,雞蛋。

再見了,天子。


作完這個揖,老子不干了!

6

如果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是楚人形象存于后世的一個生動比喻。

很多人覺得楚人最終沒有一統天下,是件挺傷感的事。作為禮樂最早的挑戰者,在打擂成功后,又能回歸禮樂與文明,這樣的格調寄托了很多人對一個強國的理想。

然而,九頭鳥雖不會輕易赴死,也保佑不了楚人九死一生。屈原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說完,就跳了汨羅江。

在家天下的時代,拼爹只有一半的用,另一半拼的是兒子。

楚國間歇性地穿插昏君,讓它不足以在風云幻變的戰國里穩定發揮。

而秦國,自建國以來三百多年,愣是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啊。

歷史有時并沒有那么屌,一個國家的衰滅,也許就是因為某個明君的命太短了。

有人說,是商鞅的生產線保證了秦人可以制造標配的國君,不會出大的差錯。

這有點似是而非,流水線下來的人,一旦下來了,就不能燒掉流水線?哪怕,他就是在發神經。反正,這是他自己家的流水線,你管。

究竟秦人祖上積了怎樣的德,可能只有天知道。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時的秦人的確比所有的人都開竅,他們篤定,天下的人心已經變了,變壞了,自己不狠,將來其它的人也會狠。

喝了一代又一代的雞血,終于在嬴政的手上,所有諸侯躍躍欲動的心被徹底掐死了。那一年,就是公元前221年。

只是,這位始皇,好像再也不愿意分封了,不是他小氣,而是他的直覺告訴他,變壞了的人心,是很難再變好的。架打完了,是要和好,但和好以后,再也不能按照以前那種方式相處了。

他告訴所有人,中央集權的橫空出世,不是他嬴政在吃獨食,而是禮樂已經掛了,在文明還沒有準備好再次投胎前,以他為代表,用制度來統一安排資源,至少還可以保住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大家還想不想吃飯了?

如果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呵呵,沒有這種如果。

7

原來是離騷

文人的氣息?就是騷!

筆者是江西人,幾年前的一次發現讓筆者開始覺察華夏大地的文化究竟是否真得被一統過?

那是在奶奶過世后的祭奠上。一連幾天的磕頭燒香,以及普天之下都要遵循的披麻戴孝。

就在出殯的頭天晚上,家族里的老人請來了一位道士。根據本族祭奠的規定,道士要為亡靈唱誦孝歌。在他身后,所有的兒輩孫輩依次排開站好。在他身前,是奶奶的靈位。

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即便回想多年前姥姥的葬禮上,也沒見識到如此多的講究。而姥姥居住的村莊,不過是離奶奶百來里路。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文化的頑固,居然連幾里路都不肯跨越。

汀的一聲,道士抖動了他手中的銅器,節奏之下古老而又深遠的腔調從他濃烈口音的嘴下流動出來,一下就擊中了我的神經,它的調很古,它的詞,像離騷。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機,又塞了回去。我想錄下來,又怕奶奶晚上來找我。

看著奶奶的靈位,我開始聯想起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了,送她們離開人間的會不會還是同一個曲調。

據考,從湘西出土的秦楚竹簡里,就發現了一些內容,楚國國君曾派遣屈原到西楚和南楚巡回演講,號召人民奮起抗秦。可能就是在那個時候,文藝大爺屈爺教會了百姓唱離騷。

在今天的湖南瀘溪,民間也依然能找到人會用古調唱離騷。這或許可以佐證為什么在江西湖南湖北一帶,孝歌會是類似離騷的古楚音。

厲害了我的華夏祖先,扛住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遭受無數次頭腦閹割和思想強奸,更隱忍游牧民族時不時的非人道主義聯歡,就這樣還能偷偷把自己的文化捂在靈魂里,無論多少次奄奄一息,都能給它接上一口氣,沿著香火傳承給我們,這難道還不能稱為文化的頑固嗎?

這樣的文化,荊楚大地有,齊魯大地、吳越大地、巴蜀大地,各種大地也都有。

無論今天它們以什么省份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它們整齊劃一,卻始終各有風情。

天下的統一已經辦好了,而文化的統一,好像不太好辦。

想起網上河南人被有些天靈蓋骨長反的家伙欺負,我還真得有點開始懷念雞蛋。

最先進的文明在城市,但最深厚的禮樂反而在農村。大家不要嫌它土。

GDP會不會主宰一切,誰也說不清。

我只知道,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距離公元前221年,只有十四年。

但是,當時各諸侯國的文化生存至今。就在你我的身邊。

完。

看什么看?老子要去領盒飯。

我不是來搞笑的,我是來給你們吃史的。好吃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