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打電話:女兒,最近在忙什么?
我:寫論文啊。
我爸:上個月不就在寫論文,怎么還沒寫完?
我:……
微信閨蜜聊天:你論文寫完沒?
我:沒,還在改。
閨蜜:你讀個研也是辛苦,怎么別人都好瀟灑,你這么苦逼?
我:……
熟人見面寒暄:最近忙什么呢?
我:寫論文。
熟人:厲害厲害,準備讀博吧。
我:……
每次被人問到論文,最后都會陷入我無言以對的尷尬里。誰讓院里有一條不人性的規定:沒發論文,不能參加畢業答辯。
發表論文和畢業論文這是兩回事,發核心還是水刊這也是兩回事,讀研和做項目還是兩回事。
我莫不是讀了個假研究生。
什么?你聽說的研究生都是各種參加高大上的會議,國際交流,還有不錯的生活津貼?
他們時不時在朋友圈發個師門聚餐,去各大名校進行學術交流,去名企愉快地實習?
如果,你以為讀研真的是這樣一副輕盈的生活現狀,那真的是太,天,真,了。
不錯,上面的華麗確實存在,但是對于大部分研究生來說,學習生活更真實的一面是在寫論文與做匯報,枯燥并且沒有掌聲。
拿理工科來說,我身邊的人,一周有六天都是起早貪黑呆在實驗室。師門例會一開就三個小時,開到晚上十點半也是常有的事,有的老師照顧女生安全,會開車送學生回去;有的時候,只能趕在宿舍關門前一群人狂奔回去。
做匯報應該是研究生必備日常了。膽小害怕、不敢在公開場合演講、不會做PPT?這些問題通通在一個學期后藥到病除。
且不說兩周一次(或者更頻繁)的師門例會,就是其他各科課程的匯報,一個學期下來,最少最少,三次當眾演講的經歷是有的。
然后就是寫論文的準備階段了。各種工具方法的掌握,從統計學到代碼,從T檢驗到java,學個三兩天就想看懂又臭又長的概率公式?學個一兩月就想python免費爬數據?
要不,咱先試試?看看進度幾何?
我有一條不成經驗的經驗,如果前期的方法技術沒掌握,會直接影響后期論文寫作時的難度。
越是基礎的概念,越是先行的步驟,越是底層的知識,越要在早期扎實學透,要不然到后面就能體會到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看論文了。有的人在論文的海洋里沉醉得無法自拔,有的人在論文的沙漠里迷失了方向。
終于想出一個絕妙的研究問題,感嘆自己簡直是天才,上網一查,前人研究過了;某個想法有創新點,應該不容易重復,和老師討論,被告知不具備研究意義;還是老老實實找個中規中矩的研究方向吧,不好意思,該領域的論文已經研究爛了。
遇到這種情況的我,簡直要抓狂。可是,抓狂論文也不會自己跑出來。所以,只能再去看論文。
看論文,寫論文,改論文,再看論文,再改論文,再寫論文,循環往復。直到過了老師那關,編輯大大看得上,一篇論文錄用,這篇論文才算完。
我長舒一口氣,終于可以休息休息啦。一看時間,不好,三年已過三分之二,又要開始寫畢業論文了。
于是口是心非地說一句,學習使我快樂,我愛學習,學習愛我。
你問我,為何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論文愛的深沉!
第一篇論文投出去之后,經歷一次回爐再造,這次又投出去了,希望別再返修了。
不管再怎么曲折,相對來說,碩士論文比博士論文,簡單的不是一點點。有句話這么說,碩士難考好畢業,博士好考難畢業。
所以,真的還是那句話,珠穆朗瑪峰再高,也有人爬上去。事情再難,也有人做。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細分。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看哪種更讓自己心安理得,看自己想過啥樣的生活,看何處的風景。
有人喜歡采菊東籬下的悠然淡泊,有人喜歡詩酒趁年華的策馬人生。無關好壞對錯,只關個人取舍。
大概還有一個月,考研學子就前赴后繼邁入考場,有一句話,不吐不快。
大學聽過一句民間名言: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年填志愿時腦子進的水。同理,選研究方向,量力而行,根據自身情況慎重選擇,不要日后吐槽自己腦子進水了。
各位考研學子,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