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是一只小綿羊,膽小羞怯,很聽話。
但他/她又像一只小豬,總是想什么都不做,只是懶懶地曬太陽。
這只小豬還慢騰騰的 、拖拖拉拉、上學總會遲到。
雖然大部分時候都會讓父母省心,可是他們遇事總是退縮、總想依賴父母,這點讓父母很頭疼。
他/她就是綠色小孩。
綠色小孩知足常樂、與世無爭
他們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和同學們和諧相處,他們是最不會給父母惹麻煩的小孩。
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父母常常將“聽話”作為培養孩子的宗旨,他們認為聽話的、不搗亂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綠色小孩剛好符合這一標準,所以綠色小孩就成了大人眼中,實至名歸的“好孩子”。
在外面,綠色小孩很少與人發生沖突,他們能與任何人和諧相處,他人發生矛盾時,他們又可以充當“和事佬”,所以綠色小孩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他人的歡迎。
綠色小孩的情緒很穩定,總能保持平和的心態
他們既不像紅色小孩那樣喜歡大哭大鬧,也不像藍色小孩那樣容易憂郁敏感,更不像黃色小孩那樣動不動就沖動暴躁。
綠色小孩表面看起來似乎沒什么缺點,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缺點,只是他們的缺點不是以激烈的沖突方式表現出來。
綠色小孩為了避免沖突與麻煩,他們會過于順從別人的意見和照顧別人的感覺
這使得他們缺乏主見和失去了自我,有時表現得過于懦弱。
這也就造成了綠色孩子做事情被動,很多事情不敢嘗試、膽子越來越小。
且為了逃避麻煩,他們是能不做的事情就不做,結果變得越來越懶,責任意識也很差。
如果他們對別人的一件實在無法接受,他們也不會直接反駁或拒絕,但這不代表他們會按照你說的去做,這種既不反對也不接受的態度,有時也很讓人無奈的。
綠色小孩很少向別人提要求,也很容易知足
對自己也沒什么要求,他們是對自己要求最低的小孩。
當黃色和藍色小孩都在執行“不進而退”的時候,綠色小孩卻躺在“知足常樂”上睡大覺,這也就造成了綠色小孩在很多方面很難有很大的進步。
這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來說,也是很 頭疼的事情。
這其實才是真實的情況,沒有哪一種性格是完美的
父母也不要被綠色孩子表面的乖所迷惑,要善于去發現“乖”后面的隱憂,以及找到隱憂發生的原因。
怕
黃色小孩敢說敢做、敢與天斗地斗,敢于挑戰父母的權威。
而綠色小孩則是不敢說也不敢做,不敢與天地斗,更不敢跟父母斗。
為了回避沖突,他們把自己訓練得膽小怕事。
他們不僅害怕責罵,也害怕嘗試陌生的事物。
也因此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追求和諧、不與人發生沖突、謙讓本來是綠色小孩的優點。
但他們不懂,有些時候的沖突是無法回避的,有些事物不能一味謙讓、有些想法必須表達、有些事情必須獨自面對、有些利益是必須爭取的。
這些綠色小孩不懂,但家長要懂。
而且在讓綠色小孩變勇敢的過程中,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精力和陪伴。
父母切記急躁和批評,尤其是黃色家長碰到綠色孩子,真的是很容易崩潰。
但沒辦法,綠色孩子就是這樣的,要改變,只能花時間、耐心和技巧,其他別無他法。
我不行
綠色小孩是最缺乏挑戰精神的,如果你讓他們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他們一定會弱弱的回答“這個,我不行”,幾個字透露出強烈的自卑。
綠色小孩不愿挑戰新事物,除了自卑之外,還有膽小怕事和怕麻煩的原因。
在做一件事之前,他們想的不是如何把這件事做成,而是給自己找諸多不去或做不成的理由。
也許別的小孩一生要學習的是如何“放下”,而綠色小孩一生要學習的是如何“拿起。”
要怎么調整?
還是只能通過環境的影響和行為的塑造,但前提是,家長不能是綠色,要不然綠碰綠,只能是更綠了。
小小跟屁蟲
綠色小孩的依賴心很重,他們是那個常常跟在媽媽屁股后面的“小屁孩”。
需要什么媽媽可以隨時滿足他們,而不用自己去做,這也符合他們懶惰的天性。
這種依賴心理并沒有隨著長大而消失,反而更重了,總是依賴別人替他們做決定或完成。
強烈的依賴心理,使得綠色小孩經常把自己的事情推給別人組做,他們最害怕當班干部,因為要承擔責任,他們連自己的責任都不愿意承擔,更何況其他人的呢?
時間長了,綠色小孩的存在感會越來越弱,這也正合他們的心意。
所以綠色小孩在生活中被忽視也是理所當然的了,但綠色小孩不介意,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是很在乎自己。
怎么辦?
解決重點在于,父母要盡早識別出孩子的依賴心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當個好爸爸或者好媽媽的心理需求,而無限制的滿足孩子。
通過各種小事,來慢慢鍛煉綠色孩子的獨立和責任意識,比如從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開始。
當然,這個前提是,父母也要有放手的姿態,不要一邊訓練孩子獨立,一邊又不斷包辦和控制。
此外,針對綠色小孩不愛提需求的特點,家長要主動發現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主動提出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滿足,讓孩子體會到被滿足的快樂。
最主要的是,讓這種提出需求能得到滿足,不提需求就沒滿足的體驗,深入到他們的內心,進而演化成習慣。
PS:文章內容來自《兒童性格色彩心理學》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去看看哦,書中內容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