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仿佛沒什么時間觀念。是因為女兒放寒假了嗎?仔細一想,非也,而是因為遇見了簡書!翻看個人主頁,其實從初遇簡書至今也不過短短的十天,我竟然貌似經歷了幾種心理歷程,這是怎樣了呢?
(一)初遇簡書 ? ? 情迷意亂
那天,臨近上班時無意間知道《簡書》,并好奇地下載了,注冊后還沒認真看清一些規則,就立即將之前閑暇時寫的三篇小作發表到《首頁投稿》處,然后胡亂地點到《想法》專欄處,隨意地將其中一篇再次投稿后匆匆地去上班。由于工作性質,上班不可帶手機,工作處電腦亦不能上網,就暫時把這事置于腦后。下班后,拿起手機,看到三篇往《首頁投稿》處投的文章皆未通過,但題為《我不會寫作》一文被收入《想法》專欄,并且得到一位文友的喜愛及評論,那刻,心情是激動的,被認可的感覺真好。當即決定:我的文學生涯,從此開始!
次日,我又抽空將另兩篇小作也投到《想法》專欄處,其中《我不是老師》被順利收入此專欄;于是又將另一篇《雞蛋里挑骨頭》往《婚姻育兒》類里再投一次,結果也通過了。心里一激動,趁熱打鐵式地把之前寫的另外幾篇一并集中投到《想法》專欄里,這一次全未通過,而且還附帶一句“請不要密急投稿”,我頓覺茫然。其實,我并非搗亂,而是長久以來喜愛文學卻從未去證實過,終于遇見了這么好的平臺,情緒高漲到幾乎不能自己而已。再轉念一想,也許自己的那幾篇小作的確不符合《想法》專欄要求,應該找別的專欄再投。于是將幾篇文章有針對性地再次投稿,最終,還是有兩篇被拒。那刻,巨大的挫敗感襲來,不由地開始懷疑起自己來,覺得正如首發文寫的那樣并不會寫作,或許從來就沒真正懂得寫作。我就那樣呆呆地坐了好久好久,待到那種悲傷過后,我在簡書首頁找了幾遍文章仔細地閱讀起來。讀到后來,我仿佛看到不久的將來,我的拙作也被擺放到首頁,那么多的喜歡及評論見證著我在簡書里不斷成長,不自覺地,我笑了!
那天以后,旦凡有空,我一定去簡書里拜讀各類杰作,也不忘時常練筆,只是卻沒敢輕易再投,就那樣靜靜地過了幾天。最終,我還是沒能平定下去,覺得再不寫點什么,我會憋壞悶壞的。我所擅長的,只是自我抒發,那就如實心情紀實好了。于是,(遵從)筆隨心動地陸續完成了幾篇小文。經過仔細推敲,選定了相對應專欄投了過去,都被順利收入了,雖然閱讀量很少,沒有評價更沒喜歡,但能被收入專欄對我來說已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讓我相信自己至少還是會寫文,只不過存在文筆不夠優美、構思太平凡、可讀性不強、借鑒性不夠等等不足,我努力改進不就行了嗎?
依戀上簡書,其實還有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我是個喜于安靜、有時也略顯孤僻之人。有人說,我給自己畫了一個圈,以自我為圓心,我站在圈內冷眼看世界,別人站在圈外看著難懂的我。我卻認為,我的世界其實很簡單甚至是透明的,只要稍加留心,望眼即穿。于是,害怕被看穿的我在人前總顯得有些慎謹,更不愿將自己的文字展示予人。但是,卻不愿一直戒了對文字的喜好。而發現簡書,這個純文學的天地里,因為懂得,也因為陌生,我終于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我可以在此哭、在此笑、甚至在此鬧,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卻又仿佛總會有懂我的人!
(二)簡書相伴 ? ?漸覺迷惘
遇見簡書之前,空閑之余總是手機不離手,要么逛朋友圈要么逛淘寶網,驀然回首才發現那樣既勞神又傷財。自從遇見簡書后,一拿起手機就會不由自主地點入其中。
我是個喜于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人。休息在家時,精力都花在干家務、陪家人上,玩手機或開電腦的時間較少。上班的日子里,除了上班八小時遠離手機及睡覺外,其它時間呆在宿舍時雖然是機不離身,但除去一些其它雜七雜八的小事,真正空閑的時間也并沒很多。遇見簡書前,有時還會有無聊之感,遇見簡書后卻覺得時間不夠。每當在忙時又看到所關注的專欄有文章更新時,心中有種煩燥感,于是乎沒法好好專注做好本該做的事,而真正去看那些文章時卻又心不在焉。從前在微信上或Q里發條狀態,會看看有多少贊又有什么評論。而今轉到簡書上,開始幾天里頻頻投稿,那些投稿反饋信息、點贊、評論成了強有力的心靈慰藉。其實,一直并不太愛發動態,所以并沒養成深固的反饋效應。而今,因為在乎、因為期盼、因為失望……患得患失之中,若有所思,卻又不得其解。
我以一篇《我不會寫作》開啟了我的《簡書》生涯,于是時刻提醒自己就是個不會寫作之人。在這里,高手太多,不同文體、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文章層出不窮。按常理,這該是個很好的學習與鍛煉的平臺,但發現越是誠心去閱讀、借鑒他人的文章,愈發感到自己真的不會寫作了。很多時候,明明心中有話,卻覺得不知該以何種方式去表達,連用詞造句都顯得異常艱難。我是個頭腦簡單之人,所能裝下的東西少之又少,并且一直習慣簡單生活、輕松工作,就連文字也只能是干凈、樸實的。而來到簡書的這些天里,斷斷續續地看了不少大作,他們的文筆、學識及見聞,完全是我所不能及的,感覺自己就是個從山里走出來的小孩,這一切都顯得生疏且恐慌,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方向,深深的無力感不斷襲來,我知道這種狀態是沒法寫出任何東西的,只得暫時擱筆,甚至開始拒讀那大量不斷更新的文章。
(三)細品簡書 ? ?不忘初心
想從簡書里抽身而退的那些天,心里愈發空虛。才知道,遇見簡書,就如遇見了一場美好卻有點小凄慘的愛戀,類似于讓我怦然心動、有了開始卻不知如何繼續的初戀那般,想割舍卻又無法自拔地深陷其中。
沒文章可更的日子里,我多次翻看最初所投的那幾篇文章,并認真審視它們所能帶給別人怎樣的感受。雖然為數不多的喜愛及寥寥無幾的評論說明了我寫作水平的欠缺,但是我卻明白每一位給予我贊的文友心里都一定與我一樣,對文學有著深深的喜好;而那每一條用心寫下的評語,猶如“同是天涯愛文人,讀文如識人”般惺惺相惜。在這里,其實我并不是孤獨的!我憑什么還想放棄自己?就算沒有觀眾,自己也可以自得其樂。回想沒遇見簡書之前,自己不也是常常自說自話嗎?而今身在簡書這個大平臺里,憑著幾篇并不出眾的文章,已陸續得到了好幾位文友的關注,想來這是何等的榮幸。
也是在那些天里,我終于靜下心去分析自己的文章被拒的一些很基本的原因,內容、格式、排版都存在與所投專欄要求不相符的問題,只怪自己太急于去得到認可,竟然連這些基本的要素都給忽略了,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也是正常的。細讀自己的文章,并沒特別鮮明的專欄特色,或者有的可以一稿多投。仔細斟酌后,將最初所投的兩篇較為滿意的文章多投了幾個專欄。這次,讓我欣喜的是《我不會寫作》一文在另一個專欄里又收獲了幾個贊并被幾位文友關注了,而《我不是老師》從原來為數幾人的閱讀量上長升為百來條,并且一時之間也得到了好幾位文友的肯定,有人說我不是老師卻在心中和行為里有為人師表的要求和潛在的素質。最讓我意外的竟然有文友給予我“靜水流深”的高度評價,其實我連這個成語也是臨時詢問了度娘才知其意的(我說過我的閱讀量很有限,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是暗喻表面不聲不響卻蘊藏著大的智慧,象征著為人處事不張揚;另外還有文友說我做人、做文功底很深。我深深地明白,自己所寫即是所感,這兩篇文章都是以女兒為出發點,我只不過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來思量,其實我只不過是母親角色里的一個小小縮影,根本沒他們所以為的那般出色。但是,我還是萬分感激他們所給予我的巨大鼓勵。是的,在簡書里,我并不是孤獨的。
得失之心誰都會有,患得患失也并不是絕對不可取的,至少它會提醒我們該更努力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不斷前行。明白了這點,心態恢復了平靜,也能更好地審視自己。我決定將一些并不太關注的專題取消關注,就算所關注的專欄文章,也是有選擇性地去閱讀。既然改變不了自己的寫作風格,唯有在原有的基礎上用心。簡單、平淡、真實卻不失深情的文章,也會有屬于它的一席之地,只有正視這樣的自己,才有突破自我的可能。沒時間看文的時間里,學會放下;沒有閑情逸致寫文時,就去好好欣賞別人的佳作。我很佩服那些日更的人,但我不會這樣要求自己,畢竟工作與生活已需要我付出很多努力,寫作只能變成我的一種閑情逸致。也許,我永遠也難以寫出可以上首頁投稿的好文章來,但是又有什么所謂呢?寫作,最初的意愿也只是不愿辜負內心對文字的那種美好感覺而已;如今,還意外地收獲頗多,這里將會是我心中另一個永久的心靈港灣!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簡書——愿我能就這樣簡單地書寫我平淡卻不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