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同事姐姐給了我一個自己家蒸的包子,我飯量小吃不完一整個。突然想起李明洋同學這兩天正在感冒,于是進班一分為二,我倆一人一半兒。
“你感冒好些了嗎?這是自己家蒸的包子,味道不錯!趁熱趕緊吃了吧!”
“老師,我吃過飯了……”在我執意要求的情況下,他拿著包子吃了起來。
中國好老師,有沒有?
嗯!我也覺得我不錯。
可是,往下的劇情并非是一個感激,一個快樂,愉快地度過幸福的一天。
上午第三節下課的時候,和夏寶談過話之后,我還囑咐夏寶作為李明洋的好朋友,多鼓勵他努力學習,考上自己心儀的高中。
默默關愛學生的班主任,我快要被自己感動了。
劇情矛盾沖突最激烈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那是下午第三節快要上課的時候,我正在批評心浮氣躁的劉鴻洋。說完劉鴻洋,我捎帶著多了句嘴,“上午我還鼓勵夏寶多幫助李明洋……”話音未落,李明洋進班了。
“老師你什么意思?”只聽見自己姓名,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李明洋帶著情緒質問我。嘈雜的教室因這句憤怒的質問而瞬間變得安靜。同學們看看我,看看后面的他,那神情仿佛在講,“你死定了,程管要發威了。”
我好心好意幫助你,你自己沒搞清楚,還質問我。
“哼!好久沒跟人吵架了,今天我得過過癮,誰怕誰?”
“李明洋,你出來一下,咱倆聊聊。”
接著在教室外面,我仗著他“吃人嘴軟”的劣勢,單方面和他吵了一架。此處請自行腦補我扭曲又委屈的模樣。
“我想讓夏寶多幫助你,可是你卻誤會了我的一番好意。我覺得你傷害了我,我特別傷心!”
待我把事情的原委原原本本告訴他之后,只見他眼里含著淚,但是仍一言不發。
初三的孩子,本身就有學習壓力,即使他頂撞了我,我也不能把他扔外面不管啊。萬一孩子想不開,出點事兒可怎么辦。我了解這個孩子,要面子又敏感。
但是,因為我和他有兩年多的感情基礎,所以吵他一頓,我還是有把握的。
對于他的誤會我沒有強行要求他和我道歉,我想看看,他接下來會怎么做。
剛剛吵完架的一兩天,我覺得他見我是有點兒隔閡,每次走廊里碰上,他總是低著頭,聲音很小地說聲,“老師好!”然后就快速地跑開了。
很快又是周五了,我擔心他心情不好,影響周末回家學習。臨近放學,我把他喊到我面前,“感冒好些了嗎?”
“還有點兒不舒服。”聽他說話鼻音還很重。
“我個人的經驗感冒的時候,睡覺的效果最好。周末回家好好補個覺,睡飽了,感冒差不多就好了。哦!對了!還要多喝點兒萬能的白開水。”我只字不提前兩天發生的不愉快。
周日返校,看他感冒基本無大礙,和同學有說有笑,師生吵架有個好處,那就是主動權全在老師啊。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每次都是你贏,贏在我更愛你多一些。
除了我主動問候的尾聲,還有意外的花絮。
周日晚上放學時,我看見教室后面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個袋子,打開里面是一塊蛋糕,蛋糕上貼著一張便利貼,“程管,對不起!請您原諒我!”雖然沒有署名,但一看筆跡我就知道是李明洋這小子。
一天的勞累,因這簡單的幾個字而受到了莫大的慰藉。
這是個脾氣有點兒暴躁又敏感多疑的孩子,宿舍里雖也時常聽說他和同學之間的一點小矛盾,但是我從未因此而厲聲訓斥過他。回憶和他的交往,最多的還是和他一起分享我買多的早餐或是午餐。也記得每一次當我把食物放在他面前時,平日里和同學飛揚跋扈的他,總是秒變“小白兔”,各種不好意思。
拋開孩子的叛逆期,師生之間最好的溝通策略應該還是建立在誠意之上吧。
其實我發現日常中,我也經常扮演吃力不討好的角色。明明心里是好意,偏偏惡語傷人六月寒。
嘴上說著再也不管你了,下課還是和風細雨喊跟前,噓寒問暖,又是鼓勵又是告白。
有時,你在鬧,我在笑。
有時,你在鬧,我在吵。
這是一場特殊的遇見!就像“7”這個數字,本來這么尋常,卻因為我們的相遇,而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七班在每個人的心里,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