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德魯大叔&曲凱
秋風乍起,銀杏黃了,楓葉紅了,一年一度的秋招季又到了,大家開始瘋狂的投簡歷、為了面試馬不停蹄的在全國各地來回奔波。
回想自己以前春、秋招面試的場景,如今也歷歷在目。
近幾年在求職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各大公司的面試題目越來越有深度,考察的范圍越來越廣。而這其中,邏輯思維能力成為公司考察求職者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有道2015年的校招題目《如何估算北京的租房人數?》,騰訊此前的校招題目《如何設計海星馬路的交通燈規則,使得該路口的通過效率最高?》,以及2018年京東產品崗校招筆試題《如何用0.01元買到一瓶可樂?》
除了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外,像傳統的國企、銀行金融業還有咨詢、快消行業都有很多考察邏輯能力的題目或者面試。
筆試/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并不是要求大家在一定時間內得出一個十分精確的方案,而是考察每一位候選者的邏輯思維是不是清晰,能不能用比較簡短的幾句話把方案表達出來。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各種考試,主要的解題方法無非兩種:
根據以往做過的題目類型來解答;
以前完全沒做過,根本沒有思路,只能靠智商,這種題目往往是用來區分一個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那對于平時很少接觸這類題目,一看到題目可以說是無從下手。
那有沒有一套解決方法呢?
邏輯思維能力能不能培養呢?
至少看了曲凱老師的分析,我覺得是可以的。
一個真正的高手,其實應該有一套方法論去解決所有問題,問題再新鮮,再難也都能搞定。
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例子,不僅在大家求職過程中會有幫助,在職場中也能提升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42章經創始人曲凱老師此前在他的得到專欄《怎樣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分享了運用公式化拆解復雜問題的案例。
煎餅攤大媽的收入估算
前段時間,北京某黃金地段發生一件事。開雞蛋灌餅攤的大媽和顧客吵了起來。
顧客拿到煎餅果子之后,堅持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忍不住說了一句“我月入三萬,怎么會少你一個雞蛋!”
此言一出,大媽的氣場瞬間強大!震驚全場!
吵架不是重點。重點是:原來賣煎餅都月入三萬了?
這條新聞迎來圍觀無數,大部分人都在感嘆現在連煎餅攤大媽的工資都這么高了,遠超一眾白領。
但是很少有人分析:煎餅大媽月入3萬是如何而來的?
那作為求職者,或者在職場上想要提升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我們有必要了解和分析大媽靠攤煎餅,是如何月入三萬的?
首先拆解煎餅攤的賺錢公式。假設:
煎餅攤的月利潤 = 每天賣出的煎餅數量 × 每套煎餅的價格 × 每月工作天數 – 賣煎餅一個月的總成本
進一步可以拆解為煎餅大媽每日收入,以及每小時賣出煎餅的數量。
根據價格和成本:
煎餅攤的日收入 = 每天賣出煎餅的數量 × 每個煎餅的價格
假設,煎餅攤大媽一天賣了100個煎餅,以每個煎餅10塊錢,那么煎餅攤大媽一天最終賺的錢就是1000塊錢,但這個這是最基本的公式拆解,沒有難度。
我們在進行細分,煎餅攤大每天賣煎餅的數量可以繼續拆分為,每小時賣煎餅的數量乘以每天工作的小時數。即:
每天賣出煎餅的數量 = 每小時賣出煎餅的數量 x 每天工作的小時數
那我們如何估算煎餅攤每天的工作小時數呢?
我們還可以再做一個假設:
從日常生活觀察可以看出,煎餅攤每天工作的時間大概從早晨8點開始到晚上6點結束,中間假設大媽休息1小時,一天總共工作9小時。
假設每天早晨煎餅攤大媽有3個小時比較忙的時間,這3個小時里,每個小時可以賣40個煎餅,傍晚可能還會有1個小時比較忙的時間,這個時候大概也可以賣40個煎餅;
但其他時間,可能就比較閑,那么可以當成是工作時間比較閑的時間,每個小時賣5個煎餅,一共是5個小時。
這樣計算一下,煎餅攤大媽全天能夠賣185個煎餅。假設大媽每個月工作30天的話,每個月賣出的煎餅總數就是185個×30個工作日;再假設每個煎餅是6塊錢,這樣就能算出來每個月的收入了。
收入:185x30X6=33300元
但是,這個收入并不是大媽最后賺到手的錢,因為這里的收入還要扣除成本。
我們假設每一個煎餅的原材料成本是2元錢,最終煎餅大媽一個月能夠賺到手的利潤就是:
利潤:33300-11100=22200元
當然這個只是估算,具體每個攤煎餅從業者每個月賺的收入還要根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口味有所差異。
估算北京一年出租出去的房子數量
這道題目其實就是上文提到的如何估算北京的租房人數。
市場估算題涉及到市場,必定有供給和需求兩個思考維度。
具體解答時,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從需求角度來考慮
01 明確和理解問題
北京一年出租出去的房子數量,租房是一個強需求,穩定有房的居民不會去租房,無房但已有出租房居住的人也不會去租房,無房且需要出租房居住的群體才是我們關注的要素。
按現在情況來看,這部分群體可以分為城市務工服務人員(藍領)、應屆工作大學生(準白領)、工作變動的職員(白領及以上)、其他(需居住中期以上的自由職業者、看病和旅游人群)。
02 拆分和定位問題
上述分解的要素中,城市務工服務人員可以按照行業屬性繼續挖掘出變動居住地點的頻率,工作變動的職員也可以按照工作年限、行業屬性來挖掘細分出變動居住地點的頻率。
知道頻率后可以結合題目中的關鍵詞“一年”進行答案細化完善,但本題不在此做延伸討論。
題目中的關鍵詞是一年出租出去房子“數量”,單位應該為套,一套房包含多間房間。
這里假設基本分析單位為一間房,可以供一個人獨居也可以多人居住,對四類無房且需要出租房居住的群體進一步分析。
城市務工服務人員(藍領)因其工作屬性和薪資水平(注意:此處僅做學術討論,無歧視偏見),一般合租或者群租。(2~6人一間),此處取3人一間。
應屆工作大學生(準白領)有一人租房獨居的,也有和同學合租的,此處取2.5人一間。
工作變動的職員(白領及以上)多是工作一段時間因個人原因變動居住地點,帶有個人喜好因素,較大地排除了合租變動的可能性,此處取1.5人一間。
其他(需居住中期以上的自由職業者、看病和旅游人群)群體可以認為有親人陪伴,此處取2人一間。
假設北京常住居民為2200萬,穩定有房居民估值為占比48%,無房但已有出租房居住群體估值為占比32%,無房且需要出租房居住的群體估值為占比20%,具體往下分解:
城市務工服務人員(藍領)是城市運作的核心,可以為工作地點變化頻率較高,此處估計占比35%。
應屆工作大學生(準白領)是每年因工作找房租住的強需求群體,此處估計占比30%。
工作變動的職員(白領及以上)可以認為此類情況比較穩定且需求頻率中等,估計占比為25%。
其他(需居住中期以上的自由職業者、看病和旅游人群),可認為此類情況比較穩定且需求頻率較低,占比為10%。
所以,北京一年出租出去的房子數量=2200×20%×(35%/3+30%/2.5+25%/1.5+10%/2)=199.46(萬間)。
考慮到大部分出租屋是一套分成多間出租,此處假設3間為一套(即問題題干中的數量單位),則最終北京一年出租出去的房子數量為66.48萬套。
從供給角度方法類似。
如何看到這里,你的腦子已經開始有點混亂了,可以放松下,把文章收藏起來,有空再看。
下面分析最后一個案例:
估算北京地鐵客運量
1. 明確和理解問題
首先,我們要想清楚這種問題該從哪個角度和用哪種方式來解答。
比如對于客運量一般有供和需兩個思考角度。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可以算出北京市地鐵每天提供的運量;
從需求的角度來講,又可以算出北京市每天有多少人需要利用地鐵出行。這兩個方法都可以。
2. 拆分和定位問題
這里可能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更簡單一點。想一下:
北京地鐵每日的運客量 = 地鐵數量 × 每條地鐵裝載的人數
再對每個元素進行拆分:
地鐵數量 = 北京的地鐵線數 × 每條線同時運行的地鐵數量 × 每輛地鐵每天運行的次數;
每條地鐵裝載的人數 = 每輛地鐵的車廂數 × 每節車廂的核定人數 × 上座率。
如果你坐的是北京地鐵的話,上座率大概會超過200%。這樣總結一下,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看起來很復雜的一個公式:
北京地鐵每日的運客量 = 北京地鐵線數 × 每條線同時運行的地鐵數量 × 每輛地鐵每天運行次數 × 每輛地鐵車廂數× 每節車箱核定人數 × 上座率
最后,我們可以給這些量賦值,比如北京地鐵線數假設為10條,每條線同時運行的地鐵數量是10輛,每輛地鐵每天運行次數假設為10次;
每輛地鐵車廂數,可能可以根據經驗和感覺假定為30節;每節車廂里的人,假定為50人,上座率假設為100%。
那么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就可以估算得到北京地鐵每日的運客量是150萬。
總結
上文分析了3個案例,其實都可以找到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從上文的分析思路看,解決這種問題有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明確和理解問題;
第二步,拆分和定位問題;
第三步,提出解決方案;
第四步,總結問題。
這四個步驟是曲凱老師關于分析market size estimation總結出來的一套方法。
在這四步里,最關鍵的不是提出解決方案,而是拆解和定位問題。
如果你想要解決問題,你就必須用80%的精力去拆解和定位這個問題,剩下20%的精力去尋找解決方案,其實就足夠了。
因為,當問題被拆分得足夠細、足夠清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解決方案原來是這么明顯,每個人都可以辦得到。
運用這種方法,不管是估算杭州一年有多少理發店?上海有多少加油站?深圳有多少電影院?當當一年賣出去多少本書,黃燜雞米飯老板一年賺多少錢……
你都可以運用相應的解決方法去解決他。
最后祝最近在求職的學弟學妹們一切順利。